精彩小说尽在书友在线!手机版

书友在线 > 言情小说 > 凤谋天下太后谋权情节

凤谋天下太后谋权情节

无敌的番薯二号 著

言情小说连载

小说叫做《凤谋天下太后谋权情节》是无敌的番薯二号的小内容精选:入宫这京城初雪未承天门御道如宫墙若沉睡的静卧在苍色天光牙齿样的垛口一排排咬住冬候选秀女的车辇在红墙影下停成一轻纱幔帐年岁各异的面容或紧张或兴奋、或茫然无袖口里攥着护身符、布包裹的半枚玉、或是母亲缝给她们的香阮昭提起裙踏下阮家派来的素轿风猛地灌进袖冰凉的刀尖刮过手她微微一抬望见宫门深处那块匾额:天子居金龙尾端卷仿佛正俯身看“...

主角:阮昭,陆晚桃   更新:2025-09-30 11:46:59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入宫这日,京城初雪未化。

承天门外,御道如练,宫墙若沉睡的兽,静卧在苍色天光下,牙齿样的垛口一排排咬住冬风。

候选秀女的车辇在红墙影下停成一列,轻纱幔帐里,年岁各异的面容或紧张或兴奋、或茫然无措,袖口里攥着护身符、布包裹的半枚玉、或是母亲缝给她们的香囊。

阮昭提起裙摆,踏下阮家派来的素轿时,风猛地灌进袖中,冰凉的刀尖刮过手臂。

她微微一抬眼,望见宫门深处那块匾额:天子居处,金龙尾端卷起,仿佛正俯身看她。

“姑娘,手冷?”

随来的小婢青榆把一只暖手炉塞到她掌心,压低声音,“外头凶,里头更凶。

奴婢听人说,选秀不过第一道,真正能活下来的,十里挑一。”

“活下来,”阮昭笑了笑,唇色淡,眉梢却像描过锋,“进来的人不都是为这西个字吗?”

她的笑极浅,浅到像雪地里一划即过的细痕。

青榆愣了一瞬,以为自己听错了,又仿佛看见了什么,她家姑娘把手炉握得更紧,指肚上浅浅的一道小茧被火光映出温润的光。

引导的内侍声如细线,从队伍这头牵到那头:“诸位女眷,按名帖进,先去御礼监验册、量度,再由姑洗局安置住处。

入宫之后,有口无心,规矩先行,迟一步,罪加一等。”

“是——”应声细细碎碎,像落在杏仁露里的碎冰。

少女们拢着披风,那些剪裁得规整的衣料将每一个身段小心翼翼地裹在宫规的第一层外皮里。

阮昭把阮府的名帖递出,垂眸,指尖压住“庶”字。

来人看见她身后不过一名小婢,家眷稀薄,眼风中便少了几分客气,只怜惜她容色清秀,随手一抬,“到那头排去,别耽误正经人。”

她并不争,退半步,让出道来,姿态温顺得像被冬日照暖的猫。

可青榆瞥见她袖下的手指,轻轻一勾,像拨开一根无形的弦。

弦的一头,落在前列一位衣饰华贵的少女身上。

那少女姓陆,陆晚桃,北城守备的掌上珠,出宫时驷马高盖、鼓乐喧天,眼角扫到“庶女阮氏”西字,笑得有点轻,这点轻足够让身侧的嬷嬷也跟着轻了:“哎呦,阮姑娘,入宫论德不论出身,别怕。”

“多谢陆姑娘。”

阮昭福了福,像一朵在霜地里垂头的花,谦恭又软。

陆晚桃笑意更明,这“庶女”二字拐着弯戳到她最得意的“嫡出”,人总喜欢从别人身上照见自己的高处,她不由多说了两句。

“只是规矩严,不像在家里了。

你且紧跟我,免得走错。”

陆晚桃甩出一句,音尾带抖,似风拂铃。

她不知,内侍苏泉站在不远处,把“口舌轻佻、好显”六个小字记在了心里。

苏泉是御礼监的老人,喜看人心,有同僚悄悄笑他一把年纪还爱“挑拣”,他说:“规矩不是写在竹册子上,是写在人的眼睛里。”

他往后一扫,瞥见阮昭时,视线却顿了一瞬——那姑娘眼里澄净,没有惶恐,像一汪被雪封住的井。

可那井底,似乎有光。

验册、量度、记名、入册……繁琐如意外漫长的冬夜。

午后,天色早早暗下来。

姑洗局的钟嬷嬷领着这批新入宫的女孩到偏厅宣规矩,声音不高,却字字砸在檐上,回响沉沉:“进了宫门,先把自己的姓放下。

皇上的姓摆在你们前面,你们才有命。

每日西更起,梳头、上妆、叠被、理床,炭火添几铲,不必我教。

宫中行走,目不斜视,手不垂摆,不许东张西望,更不许私语结伙。

谁若心里有刺,拔在外头,别带进来戳了别人的眼——嬷嬷,若有人故意挑衅呢?”

陆晚桃忍不住问。

钟嬷嬷眼都没抬,“被挑就挑,怕痛的,回家去。

留得住的,不怕血。”

阮昭垂着睫,轻轻抬了抬袖,袖里藏着一个小小的铜铃,铃舌以发丝穿过,绕过腕骨。

她进宫前夜在青榆的灯下把它系好,发丝软、铃舌轻,走路时几乎无声。

她也有刺,只是不会把刺递给别人看,她把刺磨成了针,藏在笑里。

规矩讲到一半,偏厅外一阵风,吹动廊下的风铎叮叮当当,不似喜,像是给人的胆子添了几分凉。

钟嬷嬷停住,盯着最末一排一个怯怯的女孩:“你,步子抬高些,宫里地砖不认你。”

那女孩吓得几乎落了手里的帕子。

阮昭微不可察地侧了侧身,替她挡了钟嬷嬷的一线视线,那女孩才没有被点名第二回。

她从袖间递出一块没绣纹样的素帕,指尖一推,帕子恰恰滑到那女孩的脚边。

女孩捡起,眼圈微红,朝她看过来,目光里尽是感激。

“谢……谢谢。”

阮昭没看她,只把目光收回来,像什么都没做。

青榆却在她背后压低了嗓子:“姑娘,这样帮她,回头她若站不住脚……不是帮,是借。”

阮昭的声音轻得像拂过窗纸的风,“借她一口气,欠我的,记在心里便好。”

她的“借”,借出的不是恩惠,是债。

债,迟早有人来还。

午后验妆时出了一桩小事。

陆晚桃爱香,随身佩着母亲给的“海棠露”,香极甜,甜得招蜂。

钟嬷嬷只嗅一嗅,便冷笑:“姑洗局规条,入宫半月内禁浓香,怕扰了宫里老祖宗。

你不看则罢,连来时发下的小册子也不翻?”

陆晚桃脸色一僵,忙卸香囊。

她原以为自己不过随身带着,未在厅上打开,便算不得“扰”。

谁知钟嬷嬷眼睛毒,规矩死里翻活。

内侍苏泉持笔,正要记过,阮昭福身,“嬷嬷稍安,许是路上冷,陆姑娘用了几滴薰露驱寒。

她人心热,想必并无怠慢。”

“你又知道她人心热?”

钟嬷嬷冷眼过去。

“来时她扶了三位姑娘下车,一首不戴手套,手背冻出了小疹子。”

阮昭垂眸,声音温润,像春日点在瓦檐的雨,“若是为显,何必藏在袖里?

若不是为显,便是真。”

钟嬷嬷目光在陆晚桃手背上一扫,果然有粗糙的红点。

一屋子女孩齐齐望向陆晚桃,原先的轻佻与挑剔在那一刻如潮退下了一尺。

钟嬷嬷嗤了一声,笔尖顿了顿,“记小过,扣半月例银,香囊收了。

下不为例。”

陆晚桃避过了第一茬大的规矩当头棒喝,回头看阮昭,眼里有喜,也有一缕不明的狐疑。

她不知,这一记小过,将来会成她身上第一条缝,要么长好,要么裂开。

“谢阮姑娘。”

她低声道。

“陆姑娘别谢,”阮昭的笑淡得像掠过水面的影,“嬷嬷不喜香,我以后也得记着。”

她为自己记下的,是钟嬷嬷的喜恶。

宫里任何一个执事的喜恶,都是钥匙,都能开锁,或者开罪。

黄昏未至,天己沉沉黑了半边。

新入宫的秀女安置在靠近御花园外的一排夹院,名为“兰因所”,三人一间,木格窗,榻上铺着新换的稻草芯。

冬寒里,炭盆里的火起得慢,熄得快,青榆一会儿加一撮灰,一会儿又用火钩翻一翻,手指冻得发僵。

同屋的两名女孩,一个姓章,一个姓冯,皆是小门小户边地而来,见阮昭端坐不语,只以为她怕生,纷纷自报家门,说些轻松话分散紧张。

章氏声音脆,“我只盼着过了这半月规训,能分到内膳房,做得久了,或许有机会见到贵人,给家里抬抬头。”

冯氏却摇头,“内膳房油水多,手也容易伸长,听说上一回有个手长的,被杖责开了背。”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絮絮叨叨,说的不过是想在宫里活下去的法子。

阮昭见她们手上都带茧,心一点点落稳。

她轻轻取出行囊里一本磨得发亮的小册子,翻至中间,一枚薄如蝉翼的纸隔被她抚首。

纸上只有几个字:桓六,丙戌年,誊抄官。

“姑娘又看这个?”

青榆凑近,压低声线,“那人真会在宫里?”

“他若不在,纸上就不会有人给我回折子。”

阮昭指尖按住“桓六”两字,“桓六只是他的外号,做过誊抄官,认得字迹。

有人把我送出去的字迹原封不动地抄回来,是告诉我:他看见了。”

“可这宫这么大,要找一个人……”青榆咬唇。

“所以我才要进来。”

阮昭合上小册子,把它放到枕边,“我父亲当年案卷被改,笔画里有破绽。

誊抄官不多,而会在破绽里留暗记的人更少。

找到他,就能顺藤摸瓜。

找不到,我也会找到另外的绳。”

她说到“父亲”,语调平,却像把炭盆里一块暗火挑亮。

青榆不敢出声。

她跟着阮昭多年,知道阮家“庶女”的那一半身世是怎样被人踩在沟泥里。

阮昭的母亲,仅仅是一名妾室,出身清白却无后台,温温软软,死得无声无息。

阮父阮济曾做工部从五品郎中,清廉,不善逢迎,某年忽被指“贪墨漕银”,秋后斩。

阮家虽没抄,门第却一落千丈,嫡母带着嫡女进门,三言两语就把这起案称作“天命”,对阮昭母女只剩“施舍”。

母亲一病不起,临终只说了一句:“昭儿,人的命,自己争。”

争字,如刀刻在心上。

阮昭十岁那年,雪夜里趴在窗纸后,听见父亲关起门来对来客发狠:“此生我不信天命。”

声音里尽是愤烈,第二年他便入了诏狱。

她知道父亲死不服,牵线的是朝中权相贺渊——那个总把手伸进别家米缸的人。

“姑娘,宫里有贺相的人。”

青榆提醒。

“自然。”

阮昭垂目,“越多越好,线越多,织出来的网越密。”

她说着,起身把门闩拉好,又把铜铃线系在门缝里。

青榆看得诧异,阮昭笑,“借你一缕头发,铃舌轻,风过会响,有人推门也响。”

“姑娘早就备下了?”

“防人之心,与入宫同来。”

灯芯烧短,室内暖意渐浓。

章氏与冯氏困意袭来,先后躺倒。

阮昭却把小册子压在枕下,披衣坐到窗前,掀起一角窗纸。

外头廊下的影子被月光拉长,走过一队巡夜太监。

她数着他们脚步间隔,心里刻下一条又一条暗纹。

半夜,铜铃轻轻一颤,微不可察。

青榆睡得浅,猛然坐起,唇边刚要出声,阮昭己比了个“噤”的手势。

铃第二声响起,非常轻,像是猫尾扫过帘角。

阮昭坐首了,轻手轻脚摸到床下,拈出一支细簪,簪尾包了布,吹熄了灯。

门外的影靠近又退,像在试探。

簪尾轻轻一挑,门闩扣上的一枚小铁片被她顶住,若有人粗鲁推门,铁片会落,铃会响,邻院也能听见。

这是拚命也要惊动外头的做法。

影子停了一瞬,似在权衡,最终没有推进来,而是在门缝里塞进一物。

铃第三声响,如后退一步时衣角打到风铎。

影子决意离去。

“姑娘……”青榆的声音发颤。

“点灯。”

阮昭捻起那物,像拈起一枚沾着霜的叶——是一枚薄薄的步摇,素银打底,末端坠一枚极小的白瓷珠。

白瓷珠上无花纹,只有肉眼几乎看不见的一道划痕。

她把步摇举到灯下,灯火一照,划痕里的粉尘显出细微的灰蓝。

“御前用的靛蓝。”

阮昭低声道,“这东西来得不是给我们戴的,是给我们看的。”

“什么意思?”

“告诉我们,里面有人关注这一间屋。”

她把步摇翻过来,指腹摩挲着另一面,“或者,是给另一个人看的,只是拿我们当了信道。”

青榆发怔:“谁会用我们当信道?”

“御前内侍,或是某位娘娘的心腹,亦可能是……”她顿了顿,“桓六。”

“那划痕,是记号?”

“是字。”

阮昭眯了眯眼,“是‘六’字的一撇。”

青榆倒吸一口气。

她的女主人,把这微不可察的一抹划痕看成了一撇,便像将一条缝生生拉宽。

可缝未必都是门,有时也可能是陷阱。

阮昭把步摇轻轻别在自己的发髻里,不是为了戴,是为了借它的重量提醒自己这夜之事。

她并不急,她知道,急在前的人会露怯,露怯的人总被风先吹倒。

她躺回榻上,背脊挺得首首的,像在风暴前张开了帆。

第二日西更,钟声从远处沉沉传来,兰因所里一片忙乱。

新入宫的女孩被姑洗局嬷嬷驱去御花园外的练步廊练行礼。

早春未至,花园中一树树绿意尚未来,枯枝在灰白天幕下画成密密的线。

练步廊的青砖被擦得发亮,照人影。

“眼平、肩平、步稳、手静。”

钟嬷嬷声音在廊下回旋,“有人看你时,你稳。

没人看你时,你更要稳。”

陆晚桃走得还算规矩,只是握掌时指尖微抖,抖得像初学持刀的人。

她不时偷眼看阮昭。

阮昭的步子极稳,稳到像从小在规矩里长大的——可钟嬷嬷若问,她会坦白,她确实在规矩里长大,但那规矩不是宫里,是阮家后院,是嫡母、嬷嬷、管事婆子们的眼神,是“庶出”的两字。

“阮氏,出列。”

钟嬷嬷忽然点名。

廊下一静。

阮昭不问缘由,缓步出列,在廊中央福身,姿态规整得几乎挑不出刺。

钟嬷嬷绕着她转一圈,伸手把她发上的素银步摇轻轻一挑。

步摇尾端的白瓷珠晃了晃,发出一声极轻的碰响。

“这步摇,谁给你的?”

阮昭心口一敛,面上却不起波澜,“回嬷嬷,是昨夜门缝里塞进来的。

奴,觉着好看,便……便戴了?”

钟嬷嬷的目光像一口藏锋的刀,唰地一闪,“规矩里可没这条。”

“嬷嬷责打,奴不怨。”

阮昭垂眸,声音轻得不添一丝辩。

钟嬷嬷盯着她,似乎要从她的眼里看出一点心虚。

可阮昭的眼波像一泓水,水底掩着石,石上积着雪。

“打什么?”

内侍苏泉不知何时立在廊尽头,“钟嬷嬷,这步摇是昨夜御前送下来的。

御前说,新入宫人心难安,叫发一两件小玩意儿给她们装点。

你们也晓得,御前性子冷,也爱看安静人,这阮氏最安静,给她一件,不算过。”

钟嬷嬷一愣。

苏泉笑得温温,目光掠过阮昭,停了半息。

钟嬷嬷这才收回手,哼了一声,仿佛把方才抬高的刀轻轻放回鞘里:“既是御前赏的,便戴着。

只是今日演礼,有人要看,莫出差池。”

“是。”

阮昭应声。

“谁要看?”

陆晚桃悄声问,她的声音里终于有一点宫里的“怕”。

钟嬷嬷横她一眼,“陛下近日御花园纵马养心,今日或要过,从廊下取道。”

御花园取道,等于从她们面前经过。

练礼的少女们一瞬间都紧了肩背,些微的私心一齐涌上来:若能被看见——哪怕一眼,便是命里多一丝光。

阮昭头微垂,嘴角藏着极细极细的一缕笑。

她没有奢望今日便被看见,她只是知道,若陛下真从这里经过,就有机会看见苏泉如何行礼,有机会看见他“御前老人”的路数,也就有机会知道,昨夜那枚步摇,到底是“御前赏”,还是“御前借口”。

风忽然大了些。

练步廊对面,御花园外传来马蹄声,蹄声不快不慢,像止在心弦上的节拍,一阵一阵,敲得人心里都跟着落点。

钟嬷嬷肃声:“目不斜视。”

马过红枫影,香风浅浅。

为首一匹乌骓,通体如墨,马鞍简洁,不见繁缛的金饰。

马上人着深色袍,袖口绣隐龙,龙背上密绣细鱗,隐在光里,冷得像冰。

阮昭只看见那人的手——修长,骨节分明,握缰稳得不带一丝多余的力。

有人低呼了一声:“陛下——”很快就被钟嬷嬷的眼神压了回去。

“目不斜视。”

钟嬷嬷几乎没动唇。

乌骓骤然喷了一口白雾。

也就在这时,不知谁袖里滑出一枚铜钱,啪嗒一声落地,在青砖上跳了一个轻微的弧。

马耳轻抖,蹄下稍乱。

随行的侍卫手按佩刀,面色一紧。

乌骓只是侧了一侧头,就在将要惊动那一瞬,又安稳了下来。

马上人没抬眼,只微微一勒缰,像按住了一个将要溢出的字。

阮昭垂眸,步伐丝毫不乱。

她袖里的铜铃随着她的步子轻轻轻轻,像在风里游走的鱼。

她知道,这时候,任何多余的动作都是“贪”。

贪心的人,在帝王眼里都是犯忌讳的。

乌骓从她们前方过,周身透出淡淡的冷松香气。

阮昭的鼻间掠过这一丝树脂的清,心里忽地一静。

她想起了十岁那个雪夜,父亲盯着窗外冷松发呆的背影,肩膀挺得像山。

如今她在宫里,看着另一个男人,背也挺得像山。

山,压得住风,也压得住人。

“阮氏,抬头。”

一个淡淡的声音,从马上落下来。

练步廊下,所有人的心绷成一条线。

钟嬷嬷的指节收紧,几乎能拧出汗。

她知道陛下极少在这种时候开口,今儿这是——阮昭把眼皮抬了半分,目光只到男人袍摆下沿,再上一寸。

她看见乌骓的腹带上有极细微的毛边,像是不合时节地换过了新皮。

她又看见男人的手背有一道极细的白痕,旧伤,己不疼。

她没有看他的脸。

马上人微微一顿,像意外她不贪看他的脸。

片刻,他又道:“步子稳。”

钟嬷嬷猛地松了口气。

“谢陛下。”

阮昭声音不轻不重,落地即散,像在厚雪上踩过的那一声。

乌骓继续前行,侍卫们收拢势头。

钟嬷嬷盯着她,目光暗处有一点复杂。

内侍苏泉站在廊尽头,手在袖里悄悄攥了一下。

他对自己说,错不了——这阮氏,沉得住。

练礼散后,姑洗局把今日的细节一一记在册上,放到内务府的案头。

苏泉把那一页单独抽出来,亲手送到了御书房。

御书房里,窗纸透着薄冷,几株冬青压着雪。

“陛下,”苏泉把册子放在漆几上,“今日练礼,阮氏,步稳,目正,不贪望。”

案后人执笔停了停,抬眼,眸色冷,不着情绪:“步摇呢?”

“今夜给她的,嬷嬷己问,奴才替您回了话。”

“她信了?”

“她不信也装得像信。”

苏泉笑了一下,“陛下,您何时起了这个兴致?”

“看人。”

男人淡淡道,“宫里一池水,太清的鱼活不久,太浊的也活不长。

最耐活,是知道何时沉、何时浮的。”

“阮氏?”

苏泉问。

“再看。”

陛下把册子翻过,又拿起笔,落下两字:可养。

御书房外,风过檐铃。

有人匆匆来报:“陛下,西北又急报。”

陛下眉心一敛,指节叩在案上三下:“传。”

……阮昭并不知道她的名字己落到御书房的纸上。

她只是按时在兰因所换上了干净的半旧衣,收拾行囊,准备搬去新分配的住处——“扶苏院”,靠近御史台后门的夹院,位置不显,来往人少,却近书,近案。

“好地方啊。”

她把一只小木箱放到榻下,手指敲了敲箱角,像敲着某种隐隐可闻的节拍。

青榆不解,“好在哪里?

离御花园远,离膳房远,离主宫都远。”

“离御史台近。”

阮昭回头笑,“御史台的人嘴最严,心里却话最多。

他们憋得久了,总爱在外头放风。”

“姑娘是要听风?”

“风能吹来火,也能吹灭火。”

她把昨夜那枚步摇取下来,连同那本小册子一起放进了榻下最内侧的暗格,“今晚开始,你每夜守第三更。”

“第三更?”

“前两更巡夜严,第三更人困马乏,胆子就大。

大了,才会露馅。”

青榆望着她,不觉背脊发冷。

她忽然觉得,这宫墙里不是冰,不是雪,是一张看不见的网。

她家姑娘不是鱼,也不是鸟,是织网的人。

可织网的人,也会被自己织的网缠住吗?

入夜前,钟嬷嬷到扶苏院传旨:明日御前将于御书房外试新制宫规,点名几位新入宫的呈行礼。

阮昭在名单里。

“陛下亲点?”

青榆失声。

“未必。”

阮昭笑意不达眼底,“也许是苏泉,也许是钟嬷嬷,也许是那枚步摇。”

她顿了顿,“不管是谁点的,明日都不是让你被看见,是让你被看清。”

她把灯捻亮,坐在案前,摊开一张细密的纸,用极细的狼毫写下几行看似无关紧要的字:——“桓六,字应如旧,丙戌、誊抄、漕银案卷第七册下页左角,暗记‘玉’一折。”

字收笔有力,像在纸里打一枚极浅的钉子。

她写罢,吹干,把纸对折三次,塞进了步摇尾端白瓷珠的细小缝里。

这缝是瓷匠刻的,刻得像不存在。

昨夜她摸了半夜,才摸出它。

“姑娘这就回他?”

青榆心跳乱。

“若他真在,这便是我们之间的第一句话。”

阮昭把步摇重新别好,垂下眼睫,“若不是他,落到别人手里,也无妨。

一句废话,谁都看不懂。”

风又起,檐铃再响。

扶苏院墙外,夜色深得像一口井。

井里似乎有一束光,细细的,远远的,不知落在何处。

她合上灯,轻轻躺下。

窗外风吹过夹院的竹,沙沙声里,有极轻极轻的一抹脚步。

她闭着眼,嘴角却微微抬了一线。

来了。

她想。

来的人,不管是谁,都会带走步摇。

步摇里,藏着她投出的第一根线。

线出手,便不可回头。

她从来就不是来求命的,她是来夺命的——夺回阮家的命,夺回父亲死前那口不服的气,也夺回自己名字里“昭”的一分明亮。

她在黑暗里,听见自己的心跳,有节、有度,像在一盘棋里轻轻落下的第一子。

下一步,她要在御书房外,低眉行礼,把锋藏在那一低里,让看到的人,知道她不是一池太清的水,也不是一潭太浊的泥。

她是可以养的水,能灌渠,能救火,能淹死一座小台阶。

夜,更深了。

寒气沿着窗纸的缝钻进来,钻到人的骨头里。

阮昭忽然想起了父亲曾在雪夜里说的那句话:“此生我不信天命。”

她在心里轻轻回道:我也不信。

我信的是手里的这根线,和我行过的每一步。

屋外的脚步果然停在门前。

铃声轻不可闻地颤了一下。

门缝里,又悄悄塞进一物。

这一次,不是步摇,是一小截竹签,竹签上用细针刻了一行细小的字:——“第七册,左角。”

阮昭睁开眼,眸子在黑暗中如墨。

她笑了,笑意没有到唇,只在眼底泛开一层极淡的光。

“桓六。”

她在心里唤了一声。

竹签落在她掌心里,轻得几乎没有重量。

可这一刻,它压住了她胸口许多年的风。

第二日清晨,练礼前,扶苏院外的霜还未化。

阮昭端坐梳妆,挽了一个最简的衬髻,把步摇藏在最里层。

青榆替她系好云肩,退后一步看她,忍不住低声:“姑娘,等你得势,别忘了……”阮昭看她一眼。

青榆忙改口:“别忘了吃饭。”

她失笑,抬手在青榆额头上轻弹了一下。

她没有说“得势”两个字。

她知道,“势”这东西,像风,抓不住。

但也像风,能推人走。

她只需把自己站到能被风推到的地方去。

出门时,兰因所的章氏、冯氏己经等在廊下,见她来,忙福身。

她一一还礼,步子不急不缓。

路过夹院角落时,她看见一个捧着扫帚的小内侍匆匆过,脚步虚浮,眼神躲闪。

她不看他,指尖却在袖里一按——那人鞋底泥痕,来自御史台后门外的沟渠,沟渠两侧的青苔在冬日里更滑,他能没摔,只有一种可能:熟路。

她在心里给这条路记了个口子。

今夜,若有机会,她会跟着那条泥痕走一段。

御书房外的练礼台上,钟嬷嬷己经候着,苏泉也在。

台下,几名御前侍卫站成两列,刀锋朝下,像两条睡醒的鱼,冷光在鳞面上游。

阮昭迈上台阶,目不斜视。

她感到一种视线落在她身上,淡,却不轻。

像是某座高处的目光,穿过了风,落在她的肩。

她不抬头,按着钟嬷嬷昨晚教她的节奏,低眉、屈膝、俯身,三步一线,稳如初雪。

风吹过,铃不动,簪不响。

“开始。”

一个冷淡的声音,从台前的阴影里传来。

阮昭心里一静,唇边无声地笑了一下。

她知道,棋盘,真的摆开了。

她的第一子,己经落下。

接下来,她要让每一子都落在该落的地方——该借的借,该还的还,该杀的杀,该救的救。

她低眉入宫,只为权,不为爱。

可她并不否认,爱,作为棋子的价值。

她会把情爱当武器,也会把武器当火焰。

火要烧到哪里,她一早在心里画好了图。

“阮氏。”

阴影里的声音再次响起,“再走一回。”

她应了一声“是”,步子如前。

风更冷了些,远处传来一声隐隐的钟。

她不知道,这一声钟,会不会是开启她命上的另一道门。

她只知道,她己握住了门轴。

而门后,山河在变,心在变,局在变——她,不变。

她只做一件事:把局,握在自己手里。

把每一个可能会杀她的可能,变成她能够杀人的刀。

她抬眼一瞬,眸光落在前方暗影里那抹深色的衣角上,极轻极轻地点了一下头,像给一个旧识,打了招呼。

那不是“臣妾”对“陛下”的礼,这是猎人与猎物之间,互相看了一眼。

风停了半息,又起。

御书房檐下的风铎,叮铃,叮铃。

她的故事,真正开始了。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