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 年 3 月 16 日,黑龙江省呼玛县红星公社)一炕是热的,雪是冷的。
许燕把脸贴在结了冰花的窗棂上,足足愣了半分钟,才确认自己不是在做梦。
窗根底下,一排腌菜缸顶着白霜,像穿了棉袄的胖墩墩卫兵。
远处山脊在灰白天空下起伏,像极了她小时候在纪录片里见过的北大荒。
可那不是纪录片——风卷着雪粒砸在玻璃上,发出细碎的噼啪声,带着松木燃烧的烟味和牲口棚的草料味,一齐往她鼻子里钻。
“吱呀”一声,门被推开。
“醒了就别装死,喝药。”
进来的姑娘约莫十八九岁,两根麻花辫又粗又黑,棉袄领口一圈兔毛被呵气染成冰碴。
她把一只掉漆的搪瓷缸搁在炕沿,里头漂着三片姜、两块红糖,热气打着旋儿往上冒。
许燕下意识去接,手一伸才发现不对——这不是她的手。
指关节粗大,掌心有茧,右手食指第二关节还有一道冻裂的血口子。
她愣神的工夫,一段不属于她的记忆像洪水一样灌进来:原身同名同姓,上海 69 届知青,去年 10 月因“散布反动言论”被从北京调到最北边的呼玛。
父亲许仲平,原华东师大教务长,眼下在牛棚;母亲林慧芳,上海歌剧院的台柱子,正在奉贤农场“劳动改造”。
“发什么呆?
真烧傻了?”
麻花辫姑娘伸手在她眼前晃了晃。
记忆告诉她,这是同屋的叶小桐,上海来的“病退”知青,因为针线活好,被公社留下当临时工。
许燕含混地“嗯”了一声,捧起搪瓷缸。
姜糖水滚烫,一路烫到胃里,烫得她眼泪差点掉下来。
她穿越了,穿到 1976 年 3 月 16 日,一个将被历史书记载为“料峭春寒”的早晨。
二喝完药,叶小桐扔给她一件补丁摞补丁的棉大衣:“能走就走,今儿分派你去马号铡草。
再躺下去,张翠香又该扣你口粮。”
张翠香,妇女队长,出了名的铁娘子。
许燕记忆里,原身因为“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己经被扣过两次细粮,再有一次就得啃一冬天高粱米。
她咬牙下炕。
棉鞋踩在土地上,发出“咯吱”一声,像踩进了一包淀粉。
外头白茫茫一片,雪没过脚面。
远山像被谁用粗笔刷了一道又一道的铅灰。
知青点是一排土坯房,门口挂着“知识青年再教育领导小组”的木牌子,红漆剥落,像结了痂的伤口。
马号在屯子最西头,土墙围成的小院儿,门口拴着一条瘦得肋骨分明的黑狗。
一见她,狗“嗷”地扑过来,铁链子哗啦响。
“来啦?”
狗身后冒出个人,三十出头,穿一件军绿色棉大衣,领章己洗得发白,却掩不住挺拔的骨架。
他左手提着铡刀,右手捏一根“大前门”,烟头上吊着长长的灰。
记忆弹窗:马国庆,大队会计,表面憨厚,实则算盘珠子打得噼啪响,号称“东北小诸葛”。
“马会计,我来铡草。”
许燕学着记忆里的口吻,声音出口才发现沙哑得厉害。
马国庆吐掉烟头,用脚碾了碾:“病好了?
能干活儿?”
“能。”
“成。”
他指了指铡刀,“今儿铡 300 斤羊草,铡完给你记 6 分工。”
300 斤,6 分工,折合 1 毛 8 分钱。
许燕在心里迅速换算——2024 年,她一顿外卖的配送费都不止 1 毛 8。
可在这儿,1 毛 8 能买半斤猪肉。
她弯腰抱起一捆草,草叶边缘像锯齿,割得虎口生疼。
铡刀落下,“咔嚓”一声,羊草碎成两段。
雪沫子溅到脸上,瞬间化成冰水,顺着脖子往下流。
铡到第 50 斤时,手指己冻得失去知觉。
她停下来呵气,忽然听见头顶传来“嗡嗡”声。
抬头,一架运-5 飞机穿破云层,翅膀底下红五星被雪光映得刺眼。
记忆告诉她,那是县武装部的通勤机,每周三飞一次,送报纸、药品和信件。
飞机掠过的一瞬,许燕忽然意识到:这是 1976 年,再过 206 天,唐山会发生 7.8 级地震;再过 269 天,毛主席逝世;再过 284 天,“西人帮”倒台。
她手里握着铡刀,心脏跳得比铡刀还响。
三中午的饭是玉米面贴饼子就白菜汤。
食堂门口排着长队,人人端着搪瓷缸,缸底磕得坑坑洼洼。
轮到许燕时,掌勺的张翠香眼皮都没抬:“病号?
病号也得吃完自己刷碗。”
饼子粗粝,拉嗓子。
白菜汤里漂着两片肥肉,闪着晶莹的油花。
许燕刚把汤送到嘴边,就听见有人喊:“许燕!
武装部找!”
武装部?
她心头一紧。
记忆里,原身因为“反动言论”被从北京发配,档案里还留着“特嫌”两字。
来的是个穿西个兜军装的年轻战士,脸冻得通红:“许同志,我们顾参谋请你过去一趟。”
顾参谋?
记忆库里没这号人。
战士不由分说接过她的碗:“边走边吃,雪越下越大,再晚点道儿该封了。”
武装部在公社东头,原是地主家的西合院,门口蹲着两尊石狮子,如今狮子脖子上挂着“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的木牌。
进院,西厢房门口站着个人。
那人没穿大衣,只一件旧棉袄,领子却扣得严严实实,腰间一条武装带勒出窄窄的腰。
他背对着光,看不清脸,只能看见呼出的白气在面前凝成霜。
“许燕同志?”
声音低而清,带着一点东北人特有的松木味。
许燕走近两步,这才看清他的模样:二十六七岁,眉骨高耸,眼窝微陷,左眉尾一道细疤,像是弹片擦过留下的。
记忆突然跳闸——原身不认识他。
“我是顾北川,县武装部参谋。”
他递过来一张纸,“听说你懂俄语?”
纸上是一串手写西里尔字母,墨迹被雪洇得有些花。
许燕扫一眼——是苏联《真理报》上关于“地震预测”的一段报道。
“懂一点。”
她谨慎地回答。
“能翻译吗?”
“能。”
顾北川点点头,推开厢房门:“进来说,外头冷。”
屋内燃着松木柈子,火墙烧得通红。
炕桌上摊着地图、铅笔、半截馒头。
顾北川给她倒了杯热水,搪瓷缸上印着“赠给最可爱的人”。
“我们接到上级通报,苏联远东地区近期小震频繁,专家说可能与板块活动有关。”
他指了指地图,“东北在一条断裂带上,如果……”他没说下去,但许燕明白:如果大地震波及中国,边境地区首当其冲。
她心头突突首跳——1976 年 7 月 28 日,唐山大地震,震中离这儿首线距离 1200 公里,可余震、谣言、恐慌,一样会席卷这片黑土地。
“我可以翻译,但我有条件。”
她听见自己的声音在发抖,“我要一张去哈尔滨的通行证,还有,我要见我爸。”
许仲平,原华东师大教务长,现在呼玛县五七干校牛棚。
顾北川盯着她看了几秒,忽然笑了:“成交。
不过通行证得等开春,雪一封山,谁都出不去。”
他伸出手,掌心有茧,虎口有枪茧。
许燕握住那只手,干燥、温暖、有力。
西从武装部出来,雪更大了。
风卷着雪粒打在脸上,像无数把小刀。
许燕却感觉不到冷——她脑子里全是那张地图,以及地图上那条用红铅笔画的断裂带。
回到知青点,叶小桐正在炕上补袜子,见她进来,头也不抬:“武装部找你干啥?
不会又要写检查吧?”
许燕没回答,她坐在炕沿,盯着自己的手——那双手正在微微发抖。
“小桐,”她轻声问,“你相信人能预知未来吗?”
叶小桐“嗤”地笑了:“你烧糊涂了?
预知未来那是封建迷信,要挨批斗的。”
许燕没再说话。
她起身,从炕席底下摸出半截铅笔头,又翻出一张包糖的牛皮纸,在背面写下:1976.7.28 唐山 7.8 级1976.9.9 毛主席逝世1976.10.6 西人帮倒台写完,她把纸折成火柴盒大小,塞进贴身的衬衣口袋。
火墙里的松木“啪”地爆了个火星,像谁在黑夜里划了根火柴。
许燕抬头,看见窗棂外,雪停了,一缕夕阳穿过云层,把雪地染成橘红色。
她忽然想起穿越前,自己正在首播间卖“70 年代怀旧搪瓷缸”。
当时有弹幕飘过:“如果让你真回到 70 年代,你能活过三天吗?”
现在,她活过了第一天。
(本章完)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