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30年11月,深圳的早晚温差己经很明显了。
早上出门得套件薄外套,到了中午太阳一晒,又得把外套脱了搭在胳膊上。
福田片区的办公室在老写字楼的12层,空调终于能调到最小档,出风口吹出来的风带着点秋天的清爽,不像夏天那样黏糊糊的,连空气里飘着的打印机墨味,都好像淡了些。
李舟最近心情不错。
前阵子他搞的生鲜配送优化方案落地后,之前投诉的大客户李建国不仅没再找事,反而成了片区的“金牌客户”,每月订单量稳中有升,还介绍了两个做水果批发的朋友过来。
片区经理王强在例会上特意提了这事,说李舟“为片区绩效立了功”,还当场发了个两百块的微信红包。
钱不多,但李舟心里清楚,这是他入职二十年以来,第一次因为“主动提方案”而不是“埋头送快递、盯数据”被表扬——这背后的信号很明确:公司终于开始注意到他的“脑子”,而不只是把他当成个会干活的“手脚”。
这天早上,李舟跟往常一样提前半小时到公司,刚用自己那个印着速达logo的旧搪瓷杯泡好一杯菊花茶,王强就急匆匆从外面走进来,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
他手里攥着一叠打印纸,“啪”地拍在李舟桌上:“你看看这个!
总部刚发的通报,说我们上季度的配送延误率统计有问题,让立刻复核,今天就得给回复!”
李舟拿起打印纸一看,心里“咯噔”一下——这数据表格的落款处,清清楚楚写着他的名字。
上季度片区的延误率统计,是他亲手做的、亲手报给总部的数据组的。
延误率这东西,看着就是个百分比,可在公司里,它比真金白银还重要:关系着片区的绩效排名,关系着整个团队的奖金系数,甚至关系着王强这个经理能不能保住位子。
要是数据真出了错,轻了是“工作失误”,重了可能被解读成“为了绩效故意造假”,那麻烦就大了。
“王经理,我马上就去复核,现在就弄。”
李舟没敢耽搁,赶紧把杯子往旁边一推,拿起表格就往自己工位走。
“马上!”
王强跟在他身后,声音里带着火,“总部数据组的人己经在群里问了,说我们的数据跟他们那边的底表对不上,有人都开始猜是不是我们故意改了数!
你要是给我搞出个‘造假’的名头,别说你这主管当不成,我这经理也得跟着你倒霉!”
李舟点点头,没敢接话——这时候说什么都是多余的,先找到问题在哪才是正经事。
他回到工位,打开电脑里的订单系统,把上季度所有的配送记录导出来,一条一条跟自己报上去的数据比对。
十分钟后,问题找着了:有两笔明明是“延误”的订单,被他误归类到了“准时”里。
原因说起来也简单,上个月系统更新了一次,配送状态的判定规则变了——以前“超过预计送达时间1小时内”算准时,现在改成了“超过40分钟就算延误”,他没注意到这个变化,还是按老规则统计的,结果就出了岔子。
这是个实打实的低级错误。
李舟摸了摸额头,有点出汗——这种错要是被有心人抓住,说他“工作不细致责任心不强”都算轻的,真要往深了扯,“为了冲绩效故意忽略规则”的帽子也能扣上来。
他知道,现在不是懊恼的时候,得赶紧想办法补救。
下午两点,王强召集了片区的骨干开会,说是开会,其实就是当众问罪。
会议室里就七八个人,挤在一张小桌子周围,气氛静得能听见空调吹风的声音。
王强坐在主位上,手里拿着那叠数据表格,脸色还是不好看:“数据的问题,大家应该都知道了。
李舟,你给大家解释一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错误?”
所有人的目光都齐刷刷地看向李舟。
坐在他旁边的老张,是跟他一起进公司的老同事,悄悄用胳膊肘碰了他一下,意思是让他赶紧找个理由解释解释,别硬扛。
李舟站起身,声音很平稳,没找任何借口:“王经理,这事是我的疏忽。
上个月系统更新后,配送状态的判定规则变了,我没及时发现,还是按以前的老规则统计的,结果导致两笔延误订单被误判成了准时,给片区添麻烦了。”
“你没及时发现?”
王强冷笑了一声,把手里的表格往桌上一摔,“李舟,你是片区的配送主管,系统更新这么大的事,你不该第一时间了解规则吗?
你这是工作能力有问题,还是根本就没把这事放在心上,态度有问题?”
这话够狠的。
在场的人都听出来了,王强这是把“能力”和“态度”两个最致命的帽子往李舟头上扣——在职场上,“能力不行”基本等于宣告职业死刑,“态度不行”更糟,那是首接否定一个人的人品,以后谁还敢跟你合作?
李舟心里清楚,这时候绝对不能辩解。
要是他说“系统更新的通知发得太急,我没来得及看”,那就是在指责公司流程有问题;要是说“上季度订单太多,我忙忘了”,那就是在找借口,只会让王强更火,甚至可能把火引到“你连这点活儿都干不完,还当什么主管”上。
他脑子里飞快转了一圈,决定用“装糊涂”的办法——不接王强的尖锐指责,只说自己该做的事。
“王经理,您说得对。”
李舟先点了点头,承认自己有问题,然后话锋一转,“我己经把上季度所有的配送记录都导出来了,接下来我会按新的判定规则,把所有数据重新核对一遍,确保每一笔都没问题。
核对完之后,我再做一个详细的核对清单,以后每次统计数据前,都按清单走一遍,保证以后不会再出现这种错误。”
他这话,只接了“我会重新核对、制定清单”的部分,对王强刚才说的“能力差态度差”,就像没听懂一样,根本没提。
王强原本准备了一肚子的批评话,比如“你这主管怎么当的以后再出这种错怎么办”,结果被李舟这一句“重新核对、做清单”堵在了嗓子眼,一时间竟不知道该说什么。
他盯着李舟看了几秒,见李舟低着头,一副认错、准备干活的样子,也没再发火,只是摆了摆手:“行,你现在就去核对,今天下班前必须把核对好的数据给我,不能再出任何差错!”
“好的,王经理,我现在就去办。”
李舟应声坐下,心里悄悄松了口气——这关算是过去了。
会议室里的人也都松了口气,刚才那气氛,谁都怕王强把火撒到自己身上。
散会的时候,老张跟在李舟后面,小声说:“行啊你小子,反应够快的。
刚才王经理那话,换别人早急着辩解了,你倒好,首接绕过去了,没让他把火发出来。”
李舟笑了笑,没多说——他心里门儿清,自己刚才那招“装糊涂”,不是真傻,是职场里最实用的“避锋芒”技巧。
这招的核心,不是让你真的听不懂别人的指责,而是在对方情绪最激动的时候,别去碰他的“情绪炸药包”。
就像两个人吵架,对方骂你“你是不是傻”,你要是急着回“我不傻”,那肯定得吵起来,最后越吵越凶,什么事都办不成;但你要是说“可能我刚才确实没考虑周全,下次注意”,对方的火一下子就没处发了——他本来准备了一肚子的火气跟你吵,结果你根本不接他的茬,他还怎么吵?
李舟在速达干了二十年,见多了因为嘴硬吃大亏的人。
以前有个小伙子,跟他一样是个小主管,因为漏登了一个客户的订单被经理批评,小伙子不服气,跟经理吵了起来,说“客户自己没说清楚订单太多登不过来”,结果经理越吵越火,首接把这事捅到了总部,最后小伙子被调去了偏远片区,没过多久就辞职了。
还有一次,公司搞活动,一个同事负责的物料出了问题,领导说他“不用心”,他没辩解,只是说“我现在就去重新准备,保证不耽误活动”,最后不仅没被批评,领导还觉得他“有担当”,后来还给他升了职。
这些事,李舟都记在心里,慢慢也摸出了门道:在职场上,有时候“认怂”比“硬刚”管用,“装糊涂”比“辩明白”聪明。
下午五点半,离下班还有半小时,李舟把重新核对好的数据打印出来,送到了王强的办公室。
除了数据表格,他还多带了一份“数据核对清单”,上面写着从“导出订单记录”到“核对判定规则”再到“最终校验”的每一步流程,甚至还标注了“系统更新后需第一时间确认规则”的提醒。
“王经理,这是按新规则重新核对后的 data,您看一下,这次所有的数据都跟系统里的底表对得上,没有问题了。”
李舟把表格递过去,又指着那份清单说,“这是我做的核对清单,以后每次统计数据,我都会按这个流程来,而且会定期检查系统规则有没有更新,保证不会再出之前的错。”
王强接过表格,翻了几页,又看了看那份清单,脸色明显缓和了不少。
他点了点头:“行,这次的数据没问题了。
这个清单做得不错,你把电子版发我一份,再发给其他负责数据的同事,以后大家都按这个流程来。”
“好的,我马上发。”
李舟点点头,又补充了一句,“王经理,这次的事确实是我考虑不周,给您和片区都添了麻烦。
我准备写一份详细的改进报告,明天一早发给您,要是您觉得有必要,我也可以抄送一份给总部数据组,算是我个人的检讨,也让他们放心,我们以后会更注意。”
王强愣了一下,随即摆了摆手:“算了,报告不用写了,也不用抄送总部——数据改对了,以后不犯错就行。
总部那边我去说,就说是我们自己发现的问题,己经整改了,不用把小事闹大。”
李舟心里暗暗松了口气——他知道,自己主动提出“写报告抄送总部”这一步,算是走对了。
这步棋看似是“自曝其短”,其实是传递了两个信号:一是他没想着隐瞒错误,愿意公开承担责任,不是个没担当的人;二是他对自己的改进措施有信心,不怕总部知道。
王强是个老职场人,肯定明白这两层意思,所以才会说“不用抄送”——既给了李舟面子,也不想把这事闹大,毕竟真抄送了,总部可能还会追问“为什么一开始没发现”,反而给自己添麻烦。
第二天一早,李舟刚到公司,王强就把他叫到了办公室。
这次王强的脸色好了很多,甚至还给李舟递了根烟(虽然李舟不抽烟,还是接了捏在手里):“昨天我跟总部数据组的人沟通过了,把重新核对的数据报上去了,他们没说什么。
对了,总部那边还有个事——上次你搞的那个生鲜配送优化方案,赵总知道了,还问了两句,说你这方案想得挺细,能解决实际问题。”
李舟愣了一下——赵山河?
那可是公司的大老板,身价五千亿的总裁,居然会注意到他一个小主管搞的方案?
“赵总……怎么会知道这个方案?”
李舟有点意外。
“还不是王强我跟上面提了一嘴。”
王强笑了笑,有点得意,“上次跟区域总汇报工作,我把你这方案说了说,区域总觉得不错,又跟赵总的助理提了,没想到赵总还真问了。”
李舟赶紧说:“这都是王经理您领导得好,要是您不支持,我这方案也推不下去。”
“你小子,倒是会说话。”
王强笑了笑,拍了拍他的肩膀,“不过说真的,你这次处理数据问题的方式,我挺满意的——不狡辩,肯认错,还能主动想办法补救,比很多年轻人强多了。
对了,还有个事跟你说一下,你最近风头有点劲,别太张扬,职场上枪打出头鸟,踏实干活比什么都强。”
李舟心里一暖——王强这话,表面是提醒,其实是在护着他。
他点点头:“我知道了,谢谢王经理关心,我会踏实干活的。”
从王强办公室出来,李舟刚回到工位,电脑上就弹出一封新邮件,发件人那一栏,写着“赵山河”三个字。
他心里一跳,赶紧点开——邮件内容不长,就几句话,说公司计划在深圳试点一个“智慧配送2.0”项目,主要是引入AI调度系统,优化配送路线,实现“分钟级配送”,想让他担任这个项目的负责人,具体的方案和时间表会让助理后续发给他,最后还加了一句:“期待你的表现。”
李舟盯着屏幕看了半天,才反应过来——他居然要当公司重点项目的负责人了?
这个项目,光是听名字就知道,是公司未来的战略重点,投入肯定不小,关注度也高,多少人盯着这个机会呢,赵总居然会把它交给自己一个片区主管?
他摸了摸口袋里的手机,想起了上个月在老家驴肉火烧店里遇到赵山河的场景——要是那天他没主动跟赵总打招呼,没跟赵总聊那几句家乡话,赵总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有“李舟”这么个人。
现在想来,那天的偶遇是运气,但这次能拿到项目负责人的机会,更多是因为自己这次处理数据问题的方式——用“装糊涂”避开了王强的锋芒,用“主动补救”赢得了信任,最后又通过王强的嘴,让赵总记住了自己。
晚上下班,李舟没首接回家,而是绕到小区门口的小卖部,买了一瓶啤酒和一袋煮花生,坐在小区的长椅上慢慢喝。
深圳的晚上有点凉,风吹在身上很舒服。
他看着远处写字楼的灯光,心里琢磨着“装糊涂”这招——这招不是让你真的糊涂,而是让你在该低头的时候低头,该认错的时候认错,把精力放在解决问题上,而不是跟人争输赢。
就像这次数据出错,他要是跟王强硬吵,就算吵赢了,也会把两人的关系搞僵,以后在片区里肯定不好立足,更别说拿到项目负责人的机会了。
他又想起自己刚进公司的时候,那时候年轻气盛,领导批评两句就急着辩解,觉得自己没做错,结果呢?
没少挨骂,也没少走弯路。
后来慢慢明白,职场不是辩论赛,不是谁有理谁就赢,而是谁能把事办成谁才赢。
有时候,“装糊涂”不是妥协,是智慧;“认怂”不是懦弱,是策略。
喝完最后一口啤酒,李舟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灰。
他知道,“智慧配送2.0”项目是个新的挑战,也是个新的机会。
接下来,他不能再只靠“装糊涂”这种小技巧了,得拿出真本事——但他也清楚,要是没有这次用“装糊涂”渡过的数据危机,他可能连展示真本事的机会都没有。
走到小区楼下,李舟抬头看了看自家窗户的灯光——老婆应该己经做好饭了。
他笑了笑,加快了脚步。
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也是他职场逆袭路上的新一步。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