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日军炮声响彻黄海,旅顺要塞危如累卵,慈禧还在颐和园准备她的六十岁寿宴。
魂穿清末的朱元璋咬牙切齿,准备反清复明。
没人能想到,光绪忽然发动神武门之变,几年之后废了旗。
他自称祖上其实是李唐后人,所以改姓为李,剪辫练兵,引进西学,定国号为唐。
朱元璋: ???
反清复明呢?不是让咱来反清复明的吗?
好好好,这么玩是吧,不让咱反清复明,那这个皇帝谁也别当
1
天还没亮,李世民又又又一次睁开了他生无可恋的眼。
大唐盛世已经结束很久了,如今是光绪二十年的十月初二。对于这种情况,李世民也谈不上陌生,毕竟魂穿这事,他总有种莫名其妙的熟悉感。
所以让他生无可恋的,并不是一梦黄粱,改朝换代。
而是慈禧六十大寿。
这老妖婆今天要从颐和园回皇宫,沿途看看风景,吃吃水果,顺便还要光绪奉献孝心。
怎么奉献呢?
大早晨先去颐和园,跪着为慈禧送行。
送出颐和园,还得步行引路,走到北长街,慈禧看着景点,光绪就在那跪着等。等慈禧的金辇跑远了,光绪再哒哒哒跑起来,抄近路先从神武门进宫。
进宫接着跪,一直跪到慈禧抵达为止。
这个小冤种光绪如今是谁呢?
自然是我们敬爱的大唐太宗皇帝。
天天早晨一睁眼,李世民就眼皮直跳,想到自己还要再跪许多次,再装许多年孙子,胸中就勃然升起一股怒气。
魂穿光绪以来,这样的日子,李世民已经过了五年。
李世民: 五年你知道朕这五年是怎么过的吗老子天策上将天可汗,什么时候受过这种委屈
然而李世民一闭眼,圆明园的大火,四野生民的哀嚎,无数义士冤魂又涌上心头。
这些画面从李世民穿过来的第一天就跃然眼底,他本来还贼尼玛自信,想着自己有了二十岁的身躯,什么局面应付不了?
无非是哪家的王朝崩塌了,谁家的理想覆灭了,都在朕射程范围之内。
脑海中的历史匆匆划过,中间是有几次把李世民看得暴跳如雷,比如安史之乱,比如靖康之耻,又比如大清入主中原后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
李世民深吸口气,本以为自己此来,正是要推翻这座王朝,恢复汉唐衣冠。
没想到危如累卵的不仅是大清,还有整个华夏。
他来的时候,光绪帝刚刚亲政,两次鸦片战争已经打完了,大清跟英法美俄,乃至葡萄牙都签了合约。列强天天拿刀子割肉,割走的不是白花花的银子,那是四万万百姓熬干的汗,熬出的血。
百姓岂能不反?
太平天国被镇压之后,大清虽然搞了洋务运动,但旗子弟都烂透了。那些先进的武器堆满仓库,根本无人会用,最终的归宿,也不过是在某场大败之后被送给列强。
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列强虎视眈眈,华夏危如累卵。
李世民: ……
上强度了是吧
没事,还能操作,华夏幅员辽阔,但凡能动员起百姓,练出几支新军,列强何足为惧?
那么问题来了,要想动员百姓,旗肯定得废,满清这个概念也不能用……
这特么不就是造反吗
李世民想了想自己现在的身份,乃是爱新觉罗·载湉,大清光绪皇帝。
沉默,沉默是今日的紫禁城。
深吸口气,李世民挑挑眉,问题不大,不就是造自己的反吗,只要手里有支兵,什么路都能趟过去
几天之后,李世民迅速认清了现实。
自己虽然亲政了,可只是名义上的亲政,所有军国大事,以及一二品大员的任用,都要请示太后,即便是普通政务,太后也要看他的圣旨。
要是太后觉得不对,想要叫停,分分钟就能停。
这些李世民都能忍,他最不能忍的,是隔三差五的请安。
大清朝什么狗屁毛病,动不动就要跪,自己一个皇帝,闲着没事就跪,还特么得跪得诚惶诚恐,跪得毕恭毕敬
那几天熬完,李世民人都麻了,满脑子都是亲爸爸你听我讲,我有件大事告诉你,你且屏退左右,然后老子一拳锤死你。
当然,他不能这么干。
他只能皮笑肉不笑,跪地叩首道: 亲爸爸儿臣向亲爸爸请安
那语气悲愤,悲痛,悲喜交集,不太好形容,就好比大唐太宗皇帝在喊他爹。
慈禧: ???
几个月之后,李世民演不下去了,也不用演了。
因为李世民终于从一些密档跟奏折里,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他兴起,兴奋,兴致勃勃,觉得自己又行了,又有机会练兵了。
其实清廷上层也不全是傻子,英法联军连圆明园都烧了,岂能不想拥有强大的军队?
只是慈禧号召旗子弟来搞一支新军,结果当天就吓死了六个旗贵胄,人人都不想受练兵之苦。
这群旗兵马天天放鸽哨,斗蛐蛐,闲着没事还要喝花酒,抽大烟,没钱了就卖军粮,卖兵器铠甲,谁放着这种日子不过,去军营操练呢?
没事,慈禧还能请外教,把外国军事专家请来,如果有人能学到本事,可以主持练兵,再练出一支效忠大清的汉军,也不是不行。
但军事这东西是讲悟性的,偌大旗,硬是找不到能出师的学员。
如果新军真的非练不可,那就只能依靠汉人,练汉军……那还练个屁啊
洋人只会杀杀草民,抢点钱财,割些弹丸之地,汉人才是真能威胁大清江山的,孰轻孰重,慈禧焉能不懂?
所以练新军这事就被搁置,被尘封,被假装遗忘了。
李世民一边在心里骂娘,一边兴冲冲地去找慈禧,他想没关系啊,之前没人能练兵,现在朕来了,朕能练兵啊
只可惜,李世民还是低估了慈禧的下限。
那天慈禧居高临下,望着跪在地上的李世民。
她特地叫来了许多知兵的汉臣,从西方军制到古代战术,从部队后勤到新军装备,全都一一去问。
李世民对答如流。
对答如流这个形容都不太准确,这几个月来李世民废寝忘食啃着军事相关的书籍,他提出的许多战术,许多军事思想,连站在慈禧太后身边的大臣,都忍不住拍案叫绝。
这些大臣说,陛下乃天赐之才,天赐大清以抗列强
慈禧面无表情,于是那些激动的大臣也就渐渐不激动了,跪在地上的李世民心头一跳,对这气氛莫名有些熟悉。
亲爸爸不愧是亲爸爸,比我亲爹还技高一筹。
父皇好歹是我屡立战功之后才有这种忌惮的目光,你特么程序都不走了,我练兵都没练,直接开始忌惮了是吧?
那天慈禧只说了一声哀家乏了,什么意见都没给出,可李世民能感觉到,自己身边的眼线又多了不少,练兵之事更是变得遥遥无期。
几千年未有之变局近在眼前,李世民身在紫禁城内,忽然觉得这世道几千年都没变过。
还是以一朝之心夺万民之心,还是以一人之心夺一朝之心。
满清不顾及华夏存亡,慈禧也不顾忌满清存亡,汉人掌兵会动摇清廷,自己掌兵会动摇太后之权柄,这都是一个道理。
李世民晒然一笑,成吧,几千年不变之格局,总要有人打破。
明日英雄未登场,今日我恰逢其会,那舍我其谁?
那五年里,李世民一次又一次谨慎地找机会,一个又一个见了不少人,这些人有的死在慈禧太后之手,但仍有人逃出生天,并杀出一番事业。
五年时光,弹指即逝。
日军借朝鲜政变之机,入侵辽东,舰队直冲黄海,无数汉家百姓死于日寇枪下,李世民一次次看着这些战报,眼里喷出火,却迟迟不能动。
那些日寇跟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没有任何区别,只要短了补给,就去汉家城镇里搜刮,刺刀挑起犹豫的百姓,蛮夷还在大火里哈哈大笑。
汉人跟满人,在他们眼里都不算人。
既然杀了一个,那这全家也不必留了,列强所过之处,全是衣不蔽体的女子,开膛破肚的婴儿,这些孩子前一刻还在冲自己爹娘要抱抱,下一刻就被刺刀捅穿了肚子。
捅穿了肚子,孩子会疼啊,孩子哭着还是要抱抱。
没人能抱了,她的大人也被杀了,见到父母死前痛苦的表情,孩子害怕,哭得更大声了。
只是哭声也没持续多久,他们哭得没了力气,渐渐哭声都消散在笑声里,那些白皮肤的,黄皮肤的军人提着染血的刀大笑,婴孩的尸体就悬在他们刀上。
这些画面从国人的笔记,从良心未泯的随军记者的报道里传回李世民案前。
李世民闭上眼,说都去,都去把这些东西给老佛……
这话说到一半,李世民忽然住了口,因为他知道慈禧不会看,也根本不想看这些,前几天有人劝她把过生日的经费用来抵抗日寇,慈禧勃然大怒。
慈禧说,令我今日不欢者,我必令他终生不欢。
六十大寿近在眼前,半点坏消息,都不能传入慈禧耳中。
这些天里,慈禧只想享受,只想让他李世民跪在太后面前喊亲爸爸,跪完颐和园跪北大街,跪完北大街跪紫禁城。
跪了一天的李世民整个人撑在案前,茫茫夜色罩在他的背后,他低头看着那些笔记跟新闻报道,这些人文笔都好,死掉的婴儿,残破的城市,几乎就跳在李世民眼前。
这五年里深藏的火气,怒气,这五年里的周旋跟妥协,终于尽数崩塌。
光绪二十年十月初二,星月高悬,北风呼啸,李世民从案前忽然抬头。
他对身边的太监道: 阿难,你去告诉王重,朕不跟他谈了,今夜就发动,他爱来不来,朕再不动手,朕就不是天子,朕就不是万民之主
那个太监耸然动容,他道: 陛下,王重心思难测……
天下事不容人瞻前顾后,朕所行事,肩负万民之心,朕即天命,何论私心?
那太监当场打了个哆嗦,一双眼里冒出血丝,他跪倒在地,正要拜呢,李世民一把拉起他,沉声道: 去吧。
太监眼底的泪直接崩出来,转身离开茫茫深宫。
五年了,李世民望着无边黑夜: 朕这五年是怎么过的?朕见了多少人,朕发过多少次秘而不宣的旨意,朕又用什么方式拉拢了多少人……
今夜之后,朕谁都不跪。
今夜之后,堂堂华夏,岂容小丑跳梁?
2
当大清万世不易的好梦坠入慈禧脑海,当西风吹过景阳宫前的御书房,王重收到了宫里的消息。
三五颗星洒下微茫的光,王重抬手把纸条烧了,目光闪烁片刻道: 全军集合。
片刻后,王重身后的院落里已站满了人,这些人个个都像标枪一样钉在地上,望着王重的目光都贼灼热。
没人会怀疑,这些士卒愿意为之赴死。
王重没有转身,他沉声道: 弟兄们应该清楚,咱到底是干什么的。
为首的军官重重点头,他低声道: 驱逐鞑虏,反清复明
王重点头道: 不错,只是咱没告诉弟兄们,其实反清复明这项大业,京城里也是有人支持的。
为首的军官眨眨眼,说那这个贵人是谁呢?
王重长出口气,思绪又飘回五年之前,那会儿他刚到清末,还不叫王重,他的原名叫王正谊。
大刀王五,王正谊。
当日他魂穿大刀王五,大明是怎么衰败的,怎么灭亡的,南明那群大臣又是怎么在亡国之祸面前一心党争的……全在他脑子里跳。
跳得他脑门青筋毕露,差点吐血。
没错,光绪是李世民,王重自然就是朱元璋。
两人在这五年里还见过一面,那会儿李世民刚发现自己没法练兵,就四处留意有谁可以替自己悄悄练兵。
而朱元璋在没有大反贼的日子,凭大刀王五在京城里的镖局,凭这些年在江湖里的人脉,他自己把反清复明的旗子打了起来,自学西方军事理论,又教给信得过的江湖少年。
奈何还是被清廷发现了,清廷查汉人的力度,比特么当年锦衣卫还高。
老朱没辙,正准备跑路呢,四九城里一路狂奔,街巷里忽然冒出个小太监,一把将他拽进了某辆马车。
接着朱元璋就见到了李世民。
当然,那会儿他们只以为是大刀王五见到了光绪皇帝。
李世民开口就石破天惊: 朕是载湉,光绪帝,我时间不多,咱们长话短说,我知道你想反清复明,我帮你
朱元璋: ???
卧槽,这什么情况,你丫不是大清皇帝吗,你帮我反清复明???
但朱元璋这人,最能分清轻重缓急,你这个大清皇帝为什么要帮我,估计说来话长,朱元璋干脆道: 我的人已经散了,镖局也会被查抄,你如何帮我?
李世民目光一亮,对朱元璋更为满意: 两江总督刘坤一,之前一直受李鸿章打压,去年是我把他从老家提起来,放在两江总督这个位置上的。我给你写一封信,你去找他,只说你是被李鸿章所迫害,他会收留你。
朱元璋不置可否: 然后呢?
李世民指着南方,定定望着朱元璋: 南洋之上,有个马来半岛,那是英国人的地盘,但当地百姓受够了英国佬的盘剥,如今揭竿起义。我会发旨意让刘坤一派人去南洋支援英军,你去。
朱元璋眯了眯眼: 咱就是到了刘坤一麾下,也不是领兵之人吧?
李世民笑了,他身子后仰,微微靠在车厢上: 我帮你,自然是看重你。你教那些江湖人的理论我看了,你吃得很透,用得很好,更不必说你大刀王五的武功与悍勇……无论你是小卒还是队正,只要你去,只要你有一场战事,你就一定能脱颖而出
朱元璋也笑起来,他拱手道: 陛下给咱安排这么一条明路,有要求吧?
李世民扬眉道: 不错,你看东瀛倭寇,近年内会有什么动向?
朱元璋不假思索道: 跳梁小丑,一朝得势,必然猖狂,这两年他们国内的财政崩溃,只能用战争赢得金银,它一定会来攻打大……大清。
李世民盯着朱元璋道: 你想让倭寇赢吗?
朱元璋没有丝毫退让,两人四目相对,脸上都带出笑意,朱元璋道: 咱明白了,日寇来犯之时,咱就带兵回京,你有什么要咱帮忙的,咱义不容辞。
李世民哈哈大笑,他看着朱元璋,总觉得这人过于聪明了。
这不是李靖那种精通兵事的聪明,这人了然世界局势,熟稔政治斗争,此人眼中,也没有半分对帝王的畏惧。
李世民指朱元璋道: 王五,你真是个天生的反贼头子。
朱元璋笑道: 你却不像大清的皇帝,不是胸怀天下,谁敢用我这个反贼头子?
这笑声又忽地停了,朱元璋反客为主,质问李世民道: 咱可以回来,打退日寇之前,咱也会把反清复明这事先放一放。但京城防卫慈禧不可能交给你,咱带着兵马回来,要是被挡在京畿,咱转身就走。
李世民倒还在笑,扬眉道: 朕都信你能从南洋拉起一支强军,你不信朕能把太后的势力打出一个缺口?
朱元璋看着李世民那双舍我其谁的眼睛,浑身上下的恢弘气度,忍不住觉得自己任重道远。
跟这种人争天下,比特么抗击列强难多了。
朱元璋道: 好,那咱们各安天命。
这么匆匆几句话说完,朱元璋又被丢下了马车,一身鲜血杀出京城,颠沛流离奔向南洋。
而李世民今日出宫的消息也被慈禧所知,慈禧当然不知道他见了谁,说了什么话,可仅仅是光绪忽然脱离她监控这件事就足够她恐惧愤怒。
那天李世民跪在颐和园石板上,跪了整整一夜。
好在这五年的一些辛酸屈辱,这五年的一些九死一生,终于都到了尽头。
西风凛冽,夜凉如水,王重身后的那些士卒已然听呆了,他们没想到京城里相助的贵人,会是光绪皇帝。
那个心腹军官磕磕绊绊道: 那,那将军,咱这是要……
朱元璋终于回头,他双目似火,扬手道: 进宫,帮着小皇帝把慈禧老妖婆办了,再帮着小皇帝把国事都给办了
那军官当即就懂了,自家将军这是要走加九锡,假节钺,赞拜不名,剑履上殿的路子
自家将军答应皇帝会回来,就想好这一天了
天下事,还得是将军挟天子以令诸侯才能收拾得了。
这群从南洋被拉起来的苦寒百姓,从边疆一路跟着杀过来的汉家儿郎,就服朱元璋这长远的目光,这不把天子当回事的气魄。
当夜,朱元璋带兵夜行,撞见巡夜的京旗侍卫,直接一排毛瑟步枪轰过去。旗子弟哭爹喊娘地跑了,几百人的新军迅速杀向紫禁城。
麾下军官还有人问朱元璋,咱们这几百人杀到紫禁城,万一进不去宫门,咱不就完了?
朱元璋目光坚毅道: 开弓没有回头箭,咱能进京城,就该相信龙椅上那个小皇帝的手段,到了神武门,必定有人给咱开门。
那军官眉头一皱: 小皇帝都有人帮咱开门了,为什么不直接用那些人政变?
朱元璋道: 那些人不是他的,慈禧盯着他,他没有人手。但小皇帝的亲爹掌管神机营,只是他爹向来对他敬而远之,对慈禧充满畏惧。能给咱开门,已经是小皇帝手段高明了,他爹是万万不可能亲自杀向慈禧的。
那军官默了一下,他问了朱元璋最后一个问题。
既然小皇帝手段这么高明,政变之后,将军真能插手国事吗?
朱元璋道: 他手段再高明,麾下没有兵马,也须用得着咱,帮他这么一遭,今后咱无非是当董卓还是当安禄山的区别。
那军官不说话了,只在心中腹诽: 安禄山跟董卓,也都没啥好下场啊……
王重能不能当董卓,并不是李世民首要考虑的问题,他当先考虑的自然是神武门。
其实这也早有准备,光绪是慈禧的的外甥,他爹并不是死掉的皇帝,而是慈禧的妹夫。李世民早早去找过这位亲爹,拍了一封书信在他爹面前,信上面就是他爹的笔迹,写着跟光绪约定好,会在大寿其间发动政变。
亲爹人都麻了,他说这玩意纯属诬陷,我把这玩意拿给太后看,太后必有明断
李世民不置可否,李世民说你去吧,反正十月初二,一定会有兵马攻城,即便没有你开宫门,凭侍从处的那些兵,真能扛住朕借来的洋军吗?
亲爹大惊失色,几乎都要跳起来,说你还借了洋人的兵马?你几时借的?
李世民笑道: 这五年里,朕接见外国使臣也不是一次两次了,你说朕几时借的?
抛下这句话,李世民转身就走。
亲爹慌了,他太清楚慈禧的为人了,即便自己此刻把栽赃信呈给慈禧,只要十月初二真有政变发生,无论慈禧赢还是自家亲儿子赢,自己都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亲爹咬咬牙,还是决定相信洋人的战斗力,当夜必开神武门。
只是真到了十月初二深夜,这位亲爹开了门,才发现对面杀过来的,好像不是洋人啊
为首的一员悍将负刀提枪,毛瑟枪一指,光绪亲爹便瑟瑟发抖,彻底忘了什么洋人不洋人的,直接让开道路,请朱元璋带兵杀进紫禁城。
宫中当然还有别的禁军,这些人见到凶神恶煞的朱元璋当然也会颐气指使,厉声喝问。
回答他们的只有一串枪火。
从南洋南疆杀出来的精兵自然不是宫中这些禁军能比,百人横冲直撞,从御花园杀到御书房,只花了十几分钟。
那些禁军死的死,逃得逃,像极了辽东的战场。
朱元璋越杀越气,面沉似铁,他这五年见了太多类似的军队,见了太多被抛下的百姓,那曾经都是他的子民,如今却只能被列强烧杀,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却还能花几百万两过他妈的六十大寿。
百人几乎没有损失,朱元璋带他们路过御书房时,有推门声忽然响起。
李世民从御书房走了出来。
朱元璋一抬手,百人令行禁止,齐刷刷停在原地,百多双眼睛转望李世民,这些带着血腥气的目光足以压垮一个寻常的弱冠少年。
李世民没垮。
二十多岁的李世民,早已从尸山血海里杀过几个来回了,他面对这些目光,甚至还有些兴奋。
他对朱元璋道: 王大侠,别来无恙。
朱元璋没施礼,他淡淡道: 陛下一起去?
那百人不由有了点骚动,一双双眼睛都在瞳孔地震,还有些人嘴巴微张,发出了卧槽的声音。
李世民负手道: 自然,朕如果不去,你们就是乱臣贼子,片刻后李鸿章带人进宫,死的就是你们。
朱元璋身子一僵,凝视李世民道: 原来你喊了李鸿章,你喊了李鸿章,咱也能先抓了你。
刚才还在那卧槽的百人马,顿时又随朱元璋发出阵阵杀气,李世民对这杀气置若罔闻,他平静道: 没用的,有朕在,你才能继续立功,继续招兵买马。否则以你现在的几百上千亲军,谈何对抗……
朱元璋一甩手道: 要走赶紧走,兵贵神速,谁有空听你在这念叨?
朱元璋无能狂怒,他怎么也想不通这个没出过深宫的小皇帝,常年受老妖婆打压,怎么还一点都不怯懦,不恐惧呢?
没事,这小皇帝就算手段再高明,政治头脑再好,想在自己跟李鸿章之间玩制衡,他就大错特错了。
跟着小皇帝奔向宁寿宫的路上,朱元璋望着李世民的背影,又一次平静下来。这是大争之世,是几千年未有之变局,躲在宫里玩权谋,只会让自己死得更快,人在乱世,能打才是硬道理
打仗咱怕过谁,优势还是在我
百人从御书房又打到皇极门,这里守门的清军一开始还不想开门,他们也听到宫里似乎有动静,只是还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
李世民亲自站到最前方,断喝道: 朕天子也,开门
清军慌了,他渐渐知道今夜到底发生什么事了,他回头看看宁寿宫,又低头看看光绪帝,声音都带着哭腔: 陛下,您回去吧,我就当今天没见过您。
李世民沉声道: 神武门都开了,这么多人的血都流了,今日朕有死而已。
朱元璋就站在李世民边上,李世民信手从朱元璋腰间抽出刀来,然后手脚并用,直接沿着锡庆门往宫墙上爬,还不忘对身后百人发号施令: 随朕先登,拨乱反正
朱元璋眼皮一跳,他忽然发现自己好像又判断错了一点,这小皇帝的身手有点过于好了,煽动军心的能力也太自然了。
这小皇帝不像是不会打仗的人啊
当然这些念头只是一闪即逝,朱元璋手一挥,已经让人跟着李世民上了。
门后的人顶不住这个压力,眼瞅着在李世民越登越高,下边还有士卒推举着他,另一边还有个悍将露头,端着个毛瑟枪目光如炬,谁动谁就被一枪打死。
守将的心理彻底崩了,打开宫门,放这百人进了皇极门。
门后宽阔的区域里,还有一排排的清军,他们都是慈禧的死忠,手中也抱着一排排的毛瑟枪。
李世民回头,朱元璋了然,百人齐刷刷掏出炸药包点燃,远远丢进清军堆里。
轰然一声巨响后,李世民提刀带头冲锋,朱元璋紧随其后,百儿郎个个都杀红了眼,从皇极门一路杀到宁寿门。
此时,宁寿宫里的慈禧终于被人摇醒。
她听到李莲英带着哭腔道: 天子带兵来了,老佛爷您躲躲吧
慈禧虽然上了年纪,可这一句话就足够让她清醒。
慈禧匆匆起身,边穿衣服边问: 他哪来的兵?
李莲英道: 奴才不知。
慈禧还想问些什么,但随着又一声巨响,宁寿门好像也失守了。
李莲英急哭了,他说老佛爷,快走,快走啊
慈禧反而不动了,她面无表情盯着李莲英道: 好利索的手脚,哀家现在走,已经来不及了。
正如慈禧所预料,只过了三五分钟,宁寿宫的大门就被推开了。
只是她没想到第一个进来的不是光绪,而是一个她不认识的悍将,一个提刀的中年男子。
慈禧从容道: 叫你主子来见哀家吧。
朱元璋冷笑道: 不是谁都有主子的,咱自己也想见见你。
慈禧皱眉道: 好狗胆,载湉怎么调教下人的,你一个奴才……
你再叫一声奴才,咱就把你拖到地上,砍了你的舌头。朱元璋提刀指着慈禧,抬头道: 你要是不信,你就再叫一声。
慈禧勃然作色,冲门外大喊: 载湉呢,载湉你做下这等大事,不忠不孝,不敢见哀家不成?
朱元璋拿刀敲了敲柱子,失笑道: 他不忠不孝?你知不知道南边多少人想杀你,多少人想掀翻了朝廷,从英军第一次入寇以来,你们干过什么正事?
慈禧敏锐察觉到了什么,朱元璋这称呼之中对光绪也没多少敬意,难不成这不是皇帝的人?
是李鸿章?
他不要身后名了?
慈禧不再喊叫了,她目光闪动,甚至开始跟朱元璋讲道理: 二十万清军陆续参战,对英军先帝可没退缩过,是大清的行军速度比不上海军,也没人能想到他们的蒸汽机能逆流而上,被人多打人少,枪炮打长刀,也是无可奈何。
宁寿宫外又响起几声惨呼,几声枪响,朱元璋就在喊杀声里对慈禧戟指大骂:
放屁,那仗打起来之前你们在干嘛?英军发了封国书,声称动兵是为了反清复明,抢回原本明朝的土地。你们就跟疯了一样,认定这封国书是奸细所写,全国排查奸细,英军那边,只派了钦差大臣过去,拆掉虎门海防,以安英军之心。
当地提督关天培进谏了多少次,你们理了吗?
等关天培驻守虎门,等到英军,他向钦差大臣求援,求来的只有二百人。
这等忠臣良将,悲怆长哭,六十多岁了拔刀顶在最前方,手刃数人,受伤十余处,中枪中弹,遍体鳞伤,仍旧大呼杀敌。
最终以身殉国,他身后的清军做鸟兽散。
凭你们这等应对,别说动员速度,技术天堑,再来多少先进的装备都一样会败。
慈禧默了片刻,闭眼道: 那毕竟都是先帝……
南方教案那么多起,你不会没听过吧?朱元璋上前两步,逼视慈禧道: 那些教会的人把乡民的孩子抓了,育婴堂内无一活婴,教会墓地埋了七十多个孩子的尸首。乡民去要人,被洋人活活打死,一群乡亲聚起来,成千上万人要讨个公道,你猜他们后来如何了?
慈禧闭口不答,手却抖起来了。
她越发确定,这人不可能是光绪找来的,因为这人就不可能是大清忠臣
门外的喊杀声渐渐低了,殿内的杀气却越发浓烈,朱元璋再近两步,对慈禧沉声道: 他们全被你的奴才们杀了,送给洋人谢罪。
慈禧张了张嘴,低声道: 耳闻未必为实。
朱元璋大手一挥: 不用耳闻,咱就在刘坤一手底下当差,也随军去看过现场,咱没法把人全救下来,只好拉着当地的许多县令一起给孩子们陪葬,只好救下一些死里逃生的血性儿郎,你猜这些儿郎如今又在何处?
慈禧手一抖,连句话都说不出了。
门外除了火光噼啪,已再无半点声音,朱元璋冲那边点了点,望慈禧道: 被你们卖给洋人的儿郎,今日杀回来了。
火光之中,李世民终于踏上台阶,从殿外走入殿内。
慈禧微睁的双眼里满是错愕,她相信自己的判断,朱元璋绝不是大清忠良,他想杀自己,又岂能不想杀光绪?
可听到李世民的脚步声,朱元璋回头看他一眼,竟也没多话,就跟李世民并肩站定了。
宁寿宫内外一时岑寂下来。
慈禧先开口了,她努力为自己争取着主动权: 陛下,哀家知道,事情到了今天这个地步,哀家已无处可去了。但哀家毕竟执掌朝廷数十年,若没有哀家应允曾国藩、李鸿章练兵,太平天国就要亡了我大清。若没有哀家一力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如今大清的处境只会更差,更不必说哀家发展洋务,同治中兴,这么多年,哀家为大清尽心尽力,哀家在,总是对大清利大于弊的。
朱元璋转头去看李世民,李世民沉默片刻,接着才对慈禧道: 那敢问太后,大清是什么?
慈禧一怔,不知从何说起。
李世民又想起今夜自己看到的战报,他长长吐出一口气: 这些年朕看了很多朝中大臣的奏折,有的大臣说洋务也好,改革也罢,利的是四万万中国人,而不是满人,他有产业,宁可赠与朋友,而必不使奴隶分润。还有人说许多洋务,许多试图改革的声音,都是仅想保四万万中国人,而置他大清于度外。
叶赫那拉氏,朕要问问你,问问你背后的大清朝,四万万中国人不是大清子民,那大清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
慈禧目瞪口呆,一口气没喘上来,几乎向后倒过去,她扶住床头,指李世民道: 你,你,陛下何故谋反?
李世民冲朱元璋伸手,朱元璋心领神会,当场把刀递给了他。
李世民掂了掂手中刀,接着刀光一闪,斩断了自己的长辨,看得慈禧惊呼一声,险些晕厥过去。
李世民长声道: 朕今日便明明白白告诉你,你再有权谋手段,再有威望人手,只为满清一腔之私,置四万万人于不顾,那朕留着你,便没有一丝好处。
那些太监、侍卫,纷纷围着慈禧抢救,终于把她救醒过来,慈禧颤颤巍巍地伸手,指李世民道:
孩儿,你还小,你不知汉人对咱的恨呐,清非中国,你这么干,是要死无葬身之地的
李世民摇头道: 大清死无葬身之地就够了,朕会更名换姓,改朝换代,朕会带着四万万同胞击败列强,让他们也给你们大清陪葬。
慈禧指着李世民的手始终没有放下,颤颤巍巍的,她满眼都是恐惧。
她不知道面前这个弱冠少年是狂妄还是自信,但她知道,这些话光绪说给她听,今晚宁寿宫里的她,还有她的心腹都没机会活着出去了。
李世民把刀抛回了朱元璋。
朱元璋嘿然一笑道: 好,那就让咱亲手报仇。
慈禧身后还有个贴身侍卫,此刻猛地窜到慈禧前边,冲朱元璋抱拳道: 我是武状元张蜀锦,以前便见到大刀王五英姿,今日可敢与张某一战?
朱元璋眉头一皱,正准备喊人,忽然听到一声枪响。
回头,发现李世民正拿着个转轮手枪,一枪击中张蜀锦眉心,枪口还在散着袅袅白烟。
李世民啧了一声,冲张蜀锦的尸体道: 武状元,时代变了。
朱元璋又笑起来,冲慈禧道: 他一直这么勇敢的吗?他不知道你们皇帝枪法极准吗?
慈禧闭上眼,过往种种都划过心头,殿内冲进来一群朱元璋亲军,把慈禧的心腹太监,贴身侍卫一顿乱砍。
兵荒马乱里,慈禧问了李世民最后一个问题: 为什么是今天?若是皇极门不开,你们局势危矣。
李世民道: 因为日寇过了鸭绿江,在辽东大开杀戒了,辽东死了个小女孩,死前还在要抱抱,你知道吗?
慈禧满眼的不可置信,这跟她又有什么关系?
刀光一闪,朱元璋已赶至慈禧面前,雷霆般一刀斩下,飞起慈禧大好的头颅。
死前须臾,慈禧的目光掠过满殿彩绸,那是为了她六十大寿,花了几十万两白银布置的。
恍惚间,慈禧忽然明白了李世民的意思。
血溅三丈,大好的头颅咚咚落地。
3
四更天的时候,李鸿章带兵来了。
宁寿宫的现场还没布置好,这老爷子就停在皇极门外,说是防备宫外的人也行,说是堵住宫里的人,也无不可。
朱元璋瞥了李世民一眼: 你是怎么说动李鸿章的?
李世民把刀塞进张蜀锦手里,又调整了一下位置,随口道: 辽东都是李鸿章的人,你知道吧?
朱元璋低头道: 你把张蜀锦再往这边挪点,得让人进来一看就知道是他杀了你亲爸爸。
李世民翻个白眼,继续道: 这些年李鸿章也不是不知道自己的淮军久疏战阵,所以他屡次提过征兵练兵之事,奈何之前他们淮军的大将,个个都把自己麾下的军队冠以自家姓名,自掏军费,俨然是藩镇雏形。所以慈禧没让李鸿章征兵,也没让他加强辽东军备。
朱元璋了然,又喟叹: 他们争权夺利,死的全他妈是辽东百姓……你答应李鸿章了?你不怕他尾大不掉?
李世民看他一眼,笑道: 我连你都不怕,会怕他一个冢中枯骨?
朱元璋也笑起来,他换了把刀拎在手里: 成,走了。
去哪?
不是去辽东吗,日寇犯我疆土,李鸿章的人又靠不住,我不去谁去?
李世民又笑起来,这五年他笑的次数都没今晚多,他望着朱元璋道: 我去。
朱元璋: ???
李世民又道: 天亮之后,我会给你旨意、官职,你得去威海卫。
朱元璋蓦地驻足,他停在宁寿宫门口,缓缓转身道: 你要御驾亲征?
李世民望着他道: 是啊,你不要反清复明吗,朕得有点军功,才好与你争。
朱元璋蹙眉道: 咱是真要反清复明的。
李世民笑道: 朕知道,但朕相信,不管你复的是汉还是明,只要你心怀天下,你迟早会跟朕走在一条路上……至少平定日寇之前,你我得鼎力合作。
朱元璋顿了顿,肃然道: 日寇没那么容易平定,朝鲜已经失守,陆军连战连败,北洋水师也在黄海失利。李鸿章让舰队龟缩威海卫,连巡防都不敢,你御驾亲征,你的兵也躲不过日寇大炮,何必呢?
李世民道: 朕明白,朕还明白,御驾亲征不仅躲不掉日寇的大炮,也没法让荒废多年的士卒一下就能用上仓库里的先进武器,更没法改变军制——日寇军师旅团营层层分明,辽东只有几十个营,这几十个营的统领互相观望,别说互相配合,不落井下石都算他们有武德了。
朱元璋不说话了,其实从马车初见,他就知道小皇帝不是个无脑莽一波的热血少年。
他是明知前方艰难险阻,却仍旧相信自己能战胜一切,见过了风霜拦路,却仍旧相信自己能一刀劈出朗朗乾坤。
跟自己贼像。
两人在火光中,在宁寿宫满地的尸体前再次四目相对,两双眼睛里绽出似曾相识的火焰,刹那间照亮了这片苍穹。
他们相视一笑,旋即派人去请李鸿章了。
直隶总督,大清名臣,淮西领袖李鸿章李中堂抵达宁寿宫后,就见到了张蜀锦受日本人重金,刺杀太后,被孝顺的光绪皇帝跟忠义的大刀王五发现,当场击毙,为太后报仇的现场。
李鸿章抬头看了看朱元璋身后的人,额前的皱纹微微舒展: 这些人又是谁呢?
朱元璋扬声道: 都是江湖好汉勤王救驾,跟这汉奸麾下好一番厮杀
李鸿章一双老眼扫过这群江湖好汉手里清一色的毛瑟步枪,最后又落在李世民身上: 陛下,太后遇刺一案还应详查,张蜀锦未必是日本人所托。
李世民摇摇头,乃至还泪光闪闪: 中堂,正是日本人无疑日寇犯我疆土,杀我额娘,朕此仇不报,枉为人子,必御驾亲征,荡平倭寇
李鸿章: ……
李鸿章咳了两声,喟然道: 陛下,臣年纪大了,经不起折腾,大清也经不起折腾,仗打到这个份上,不败就是胜了。
随李鸿章进来的门客深以为然,冲李世民一拱手道: 陛下,中堂这是老成谋国之言呐。
朱元璋冷冷道: 如何不败?日寇一至,李中堂重用的叶志超一夜狂奔五百里,弃城弃械而逃,丢下四十多尊大炮,万把条枪,知道的,明白这是李中堂的人,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日寇的后勤长官呢。鸭绿江一战,更是各部号令不齐,一触即溃,倘若按中堂所言,集中兵力守盛京、京畿,又真能不败吗?
李鸿章叹道: 既然会败,陛下就更没必要御驾亲征了。
李世民道: 朕去了,自能协调前线诸营,能多一分胜算,便是一分胜算。
李鸿章摇头道: 陛下,自叶志超临阵脱逃之后,陛下就调动过北洋军的人事了,水师里您启用邓世昌辅佐丁汝昌整肃军纪,协同参谋,可黄海一战还是败了。日军的吉野号就是比定远、致远号更快,想打就打,想走就走。正如日寇之陆军,已是新军军制,动如雷霆,非我军所能制衡。
那按中堂之意呢?
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老臣办洋务,练水师,日后陛下改军制,肃军纪,自然能兴师雪恨。
朱元璋眼皮一跳,他听懂了。
他很想问问李鸿章,你给我翻译翻译什么叫他妈的兴师雪恨,翻译出来给我听,你要兴师雪他妈什么恨?
无非是你个老贼想把东北丢给日本或者俄国,想保存你家北洋水师的力量,反正割地赔款也不是割你家的地,赔你家的钱,最后死掉的百姓也不是你李家的家丁,对吧?
那你恨什么呢?
这些年朱元璋在南边,天天听刘坤一念叨李鸿章的党同伐异,什么把胡雪岩拦住不让他给左宗棠军费,什么派人去吃左宗棠的军饷,他力主海防,就见不得力主边防的左宗棠收复新疆。
朱元璋特想指着李鸿章的鼻子骂,说老贼你旧病复发矣。
当然朱元璋不能骂,朱元璋只是沉声道: 中堂此言谬矣,一代人能做多少事,并不是中堂说了算。
李世民也笑道: 汉高祖刘邦定了江山,却不能北驱匈奴,完善制度,李中堂所言,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大抵如此吧?可明太祖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同时还能弥河南北,定下制度,这难道不是一代人干了两代人的事?
朱元璋心头一跳,也不知光绪是不是猜到了什么,下意识补充道: 还有唐太宗李世民,荡平天下之后,犹能扫灭突厥,打造贞观之治,又算不算一代人干了两三代人的事?
这次换李世民脑子一麻,俩人目光一碰,齐齐尬笑起来。
顾不上去想大刀王五究竟是陛下从哪找来的,李鸿章已认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他望着李世民道: 陛下想做唐宗明祖?可大清江山,经得起这般折腾吗?
李世民图穷匕见,对李鸿章似笑非笑道: 李中堂,大清江山经不起折腾,对您也不是件坏事吧?朕不是太后,有多年威望在手,若朕亲征失败,丧权辱国,那朕自然需要一个霍光,来帮朕处置国事。
紫禁城外,响起五更的梆子声,今夜血气冲霄,星光诡诈,宁寿宫人人心思各异,几道目光承载着万钧重量,互相在沉默里交汇交锋。
片刻之后,李鸿章跟他门客纷纷跪倒在地,冲李世民行礼: 太后遇刺,臣请陛下节哀。
李世民跟朱元璋相视一笑,他们知道,这就算是谈成了。
其实这道理也好想,李鸿章带兵回去的路上都在笑,他承认自家这小皇帝有手腕有人脉,权谋一道并不输于老佛爷。
可惜陛下还是太年轻了,年轻人总是想要全世界,你看慈禧什么都不要,只要自己的权位,她可以坐稳一辈子,可以花几百万,上千万来过一场寿宴。
你想要的更多,你想当千古一帝,那只能把更多的东西推上赌桌。
李鸿章笑了笑,中日差距如此分明,他御驾亲征能怎么赢?他是韩信转世,边打边练,真能拉起一支精锐新军不成?
即便拉起新式陆军,吉野号就在海上逡巡,北洋舰队也拿它没办法,你还有比丁汝昌邓世昌更懂水战的将领不成?日寇凭水师想走就走,沿海港口你一个都夺不回来,硬打只会拖垮国内的财政。
就算你能把日本的财政一起拖垮,两国两败俱伤,届时民变四起,还得是本官主持大局。
总不能你一个深宫里的弱冠天子,能速胜日本吧?
李鸿章走在西风里,走在京城的黎明前,越走越腰背笔直,越走越有股龙行虎步的气势。
门客小声问道: 陛下亲征,该如何安排?
当心保护陛下,兵败之后,好生接陛下回宫。陛下是个不服输的,为了再上赌局,他一定会帮老夫做许多事情。有了陛下,张之洞刘坤一他们,才只能服我。
李鸿章在夜里淡淡一笑,仿佛看到了史书上的某一页,正在写熠熠闪光,鞠躬尽瘁的自己。
当天早朝,在李鸿章的鼎力支持,和光绪本身的帝党加持之下,迅速给慈禧太后遇刺案下了定论。
这是日本人勾结张蜀锦,无耻刺杀,李世民洒泪朝堂,咬牙切齿,声称自己要先为国耻报仇,才有脸回京尽孝。
所以慈禧的葬礼就先不办了。
一群满清王公炸了锅,纷纷跳出来说这不行,陛下千金之躯,怎么能去前线犯险呢?
李世民悲痛难抑,不小心掉了冠冕,脑袋上被割断的鞭子就露了出来。
霎时间满朝文武都不出声了。
李世民摸了摸后脑,又环视群臣,这才低声道: 辫子,也是张蜀锦斩断的,就是因为这根辫子,朕才被张蜀锦抓住,险些步了老佛爷后尘。所以辫子,朕今后不想再留,朕见西方列强,人人都没有这根辫子,不是吗?
这番话后,朝堂又几秒钟的寂静。
接着就爆发出冲天的哭声,之前刚刚炸了锅的满清王公又跪倒在地,哭着喊什么祖宗之法,满汉之分云云。
李世民就坐在龙椅上静静地看他们表演,看他们哭了一声又一声,直到他们哭得累了,哭得偷偷抬眼去看李世民,结果只对上一双令他们背脊生寒的眼睛。
李世民敲了敲龙椅扶手,面无表情,振声道: 朕再说一遍,朕要御驾亲征,谁人反对?
这次果然便没人敢再开口了。
离京之前,李世民找朱元璋喝了顿酒,两人也没说别的,全在讨论战前准备。
固然现在讨论这些已经晚了,但晚了也好过没有。
去年我在南洋,听英国佬说他们在非洲仅凭五十人,四挺机枪,一天之内打死了三千多反抗军,你知道吗?朱元璋提着酒杯,缓缓问道。
李世民笑了,跟朱元璋遥遥一碰杯: 马克沁机枪?京城就有,只是子弹太贵,李鸿章一直没装备军队。朕倒是想用,为了训练会用这种机枪的人,朕可跟太后费了不少口舌。旗子弟不愿来,汉人慈禧又不用,你猜最后用的谁?
朱元璋懒得猜他,摇头可惜道: 只可惜机枪太重,急行军最多带上两三支,不然你那边打退倭寇,还能派兵支援水军。
李世民微微后仰,故作惊讶道: 你还用支援?
朱元璋一挑眉道: 不然呢?咱又不是你,有个皇帝身子,只要打个胜仗就能压服别人。咱过去就手底下几千号人,跟北洋水师夺权,几个月咱能摆平他们就不错了,日军啃不下你必然掉头来打威海卫,你不支援谁支援?
李世民一指外边: 抽旱烟的中堂大人?
正经人谁抽旱烟啊?
抽旱烟的能是正经人吗?
别废话了,陆战顶住日军之后,赶紧派点人来。
李世民哈哈一笑,说那成,不过我支援你之前,你得先留几个人给我……你别瞪我啊,北洋又不缺人才,你再看辽东战报,全是飞将军,我怕连个正经炮兵都没有。
朱元璋指着李世民,吹胡子瞪眼: 咱是反清复明的,还借人给你?
李世民摆摆手道: 赶紧的,我还得跟人熟悉熟悉,别让人把我刀了。
朱元璋不置可否,给自己倒了杯酒,抬起来冲李世民一举。李世民笑着碰过去,酒水溅起在阳光下,宛如碎掉的星辰重回世间。
两人一饮而尽,目光灼灼,正是烈酒送行,万里西风,要告诉天下何为英雄。
次日清晨,李世民一封旨意,提拔刘坤一麾下的字营主将王重为北洋水师左翼总兵,带兵奔赴威海卫。
至于李世民自己,李鸿章这个直隶总督尽心办事,从万余兵马里挑出三千精锐,还有百骑兵,带着声势浩荡的皇家仪仗就送他直奔辽东。
狗日的倭寇,朕倒要看看,你从大唐带走的刀,能杀朕否?
4
阴历十月二十一日,日寇海陆并进,开始攻打旅顺。
旅顺号称远东第一要塞,黄金山位于东南,老虎尾矗立在西,连绵群山环抱之下,各个山头及海岸线上,放了大小火炮近十门。
只可惜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险,无论占据多大的地利,总也要人守。
大连湾同样炮台林立,可前几天日寇进军金州之时,大连湾守将硬是没有任何支援。
总兵徐邦道深知金州为旅顺咽喉,金州要是没了,旅顺就会孤立无援。旅顺是要塞没错,能守也是能守,但死的人一定会更多,清军能扛得住伤亡吗?
徐邦道清楚,一旦死伤超过半成,就会有大量逃兵,金州沦陷,旅顺必失
可徐邦道不懂,这么清晰明白的局势,为什么大连湾守将赵怀业硬是不派援兵?
日寇在花园口登陆的时候,赵怀业都没去阻击,十二天里,除了当地百姓自发抗日,所有清兵都在李鸿章谨守营盘的战略之下看着。
当时不动,此刻更不可能动。
徐邦道大骂赵怀业不知兵,赵怀业冷笑骂他不懂朝廷。
大家都是淮军,谁不知道老佛爷这是想借日寇之手除掉咱们,中堂大人的应对没错,只要谨守营盘,保存实力,日寇就是赢了,咱淮军照样能吃香喝辣。
赵怀业也不懂,这么清晰明白的局势,为什么徐邦道还要上蹿下跳,搞点钱不好吗?
日寇重兵围攻金州,即将失陷之时,徐邦道满脸是血,他咬牙去找赵怀业,无论如何也要把大军拉来,火炮运来。
遍地硝烟里,徐邦道还是找到赵怀业了。
赵怀业正在码头上搬运自家财物——把军粮、军服运到烟台,卖作白银,这就变成了自家私产。
徐邦道仰天大笑,掉头回到战场,一串清泪洒在大连湾前。
那些圣贤书里的忠与义,那些为生民立命的年少豪言,多少年前就被这世道摧垮了,徐邦道当兵也不过是想挣钱而已,可他打了这么多年仗,见了那么多人,也明白这世上是有些道义的。
可徐邦道今日才明白,原来那些人口中的圣贤书从来都没矗立过。
它只是个笑话。
几天后,金州失陷,日寇兵逼大连湾,为应对炮台群,日将山地元治还调来了联合舰队,要用海陆夹击的方式摧毁炮台。
后来发现他想多了。
赵怀业不放一枪一炮,直接率兵逃去旅顺。
山地元治: ……
山地元治率亲兵去检视大连湾炮台,得火炮一百多门,炮弹二百四六万枚,步枪子弹三千多万颗。
山地元治先是震惊,随后大笑: 清朝遍地良将,果然天眷大日本帝国
旅顺要塞之中,几乎全是赵怀业这种人,前敌营务处总办龚照玙更是拍着赵怀业的肩膀勉励他,说黄海已败,战备不足,既然完成了中堂大人的指示,其余的无关紧要。
徐邦道嘴角抽搐,他脑子里忽然蹦出一个念头。
他娘的,龚照屿也要逃?
旅顺城里上行下效,将帅如此,那士卒自然不甘落后。
上过战场的老兵天天在新兵耳边念叨,指着远处说日军明儿就要打过来了,那大炮一轰,咱全都会被炸成渣,一个月三两银子,犯得着卖命吗?
老兵拍拍新兵的肩膀,满脸都是唏嘘。
新兵哪见过这个,当场就怂了,问老兵到底该怎么办。
老兵就给新兵指了条明路,让他们趁夜黑风高赶紧跑出营盘,自己是熟面孔了,走不掉,但你丢了军中衣服兵器,还是有戏逃走的。
新兵感激涕零,新兵连夜就走,老兵美滋滋摸到他营帐里,把军服兵器打包卖掉。
又赚一笔。
赚了这一笔,自然就要进城去逛窑子,旅顺不比四九城,美人不多,所以这个老兵来得晚了点就发现自己相好被人抢走了。
而抢他相好的,同样是其他营盘里的兵油子。
这一个旅顺要塞,挤进来七个营盘,个个主将都是平级,下边的人谁都不服谁,当夜这老兵就骂着娘,招呼人手,去跟对面的老兵油子干架了。
更别说诸多清兵在城里吃饭根本不给钱,旗兵更是随便抢人抢粮食,放在别的地方,遇见反抗的百姓,这些旗兵提刀就能砍死。
这里的旗兵统领名叫连顺,幸好这人是读过书的,清廉谦逊,会制止士卒,严肃军纪,才没让清兵造成更大的祸患。
即便如此,望着旅顺城里一片乱象,徐邦道还是看不到任何胜算。
那天晚上,两个营盘之间的大战终究还是没打出来,因为最先发生冲突的两伙人,正叫骂呢,路边忽然走出了一个面白无须的汉子,身后带着七人,人人如狼似虎,出手如电,把两伙人全都放倒了。
徐邦道吓了一跳,还以为是日寇的细作进城了。
大清的兵,哪有这么厉害的?
徐邦道正要派人去搜查奸细,门口有人来报,说是一个面白无须的汉子来找您了。
徐邦道: ???
这年头,细作都这么大胆的吗?
徐邦道沉吟片刻,还是决定见他,来人面白无须,开口就自报家门: 咱是刘阿难,陛下的贴身太监,今日来为徐总兵排忧解难。
徐邦道眉头一皱,他不是没接到朝廷的电报,整个辽东都知道陛下御驾亲征的消息,但没人当真,毕竟一个二十出头的少年,千里迢迢行军,鬼知道他什么时候到。
就旅顺这个状况,真等陛下到了,估计日寇都已经杀进来了。
徐邦道揉着太阳穴道: 你要是能把陛下劝回去,就是替我排忧解难了。
刘阿难脸色一沉: 徐总兵,你敢对陛下不敬?
徐邦道闭上眼,心底没来由涌上股累了,毁灭吧的感慨。
都什么时候了,还管敬不敬的事呢?
刘阿难道: 日寇围攻旅顺,必经土城子,徐总兵若是不想让自己跟那些人一样变成一滩烂泥,可以去土城子设伏。
徐邦道的心定了定,这个策略他本就正在考虑,只是金州新败,军心不振,这会儿去土城子设伏就能打过吗?
或许是看出徐邦道的疑惑,刘阿难干脆道: 陛下已经到了,你不去土城子,陛下就去。
徐邦道一个激灵就跳起来: 你说啥子?
刘阿难对这个反应很满意,他笑笑道: 陛下说了,如果城里有人能去土城子设伏,日寇的骑兵搜索大队就会葬身辽东。咱看你跟城里的其他人不一样,你去不去?
徐邦道呼吸急促道: 陛下到了?沿路援兵该当不少,仪仗浩浩荡荡,为什么我一点消息都没收到?
你能收到,日寇不也收到了?
徐邦道目光闪动,脑海中仍旧不能相信陛下已抵达旅顺附近,可面前的太监做不得假,陛下没来,他自己进城干嘛?
徐邦道一拱手,又问道: 公公,您是陛下的身边人,陛下就是想传一句话,也不必把您派出来吧?
刘阿难笑了笑,他道: 这就说来话长了,其实太后遇刺一案发生时,就有不少人问咱,太后给的也不少,怎么咱还愿意帮着陛下做点事呢?
太后把咱当小猫小狗,陛下把咱当人,陛下还给咱讲过一个唐太宗的太监,叫张阿难,战功封侯,陪葬昭陵。陛下问咱想不想当那样的人,咱看着陛下那双眼,忽然就觉着自己这条贱命都可以给他了。
不是说咱自不量力,真想封个侯,就是咱前半辈子,没人问过咱一个太监想要什么,想干什么,也没人觉得咱一个太监,还跟侯爷这词能扯上关系。
刘阿难笑着说了这番话,眼底已隐隐有泪花,他又望着徐邦道: 徐总兵,陛下的心胸魄力你没见过,但咱知道,陛下御驾亲征不是来摆摆样子,陛下是来拼命的。陛下都来拼命,咱岂能落在后边?是咱主动请缨,要进这旅顺城,当一回陛下的耳目。运气好,能遇到徐总兵这样的,才会传这句话出来。
陛下说了,封王封侯,其实就是担当天下苍生。徐总兵,您担得起吗?
远远的海风吹过混乱的城池,吹进灯火摇曳的大帐,徐邦道像是又一次回到自己小时候,混迹行伍,见了那么多死人,俘虏里有个老秀才,问他你打来打去,就为挣点钱吗?
徐邦道没理他,这话却在心中扎根了,他回头去问将军,将军拍着他的肩膀,说当然是为了江山社稷,大清江山稳固了,才不会让洋人打进来大开杀戒。
哦,原来是为了不让洋人打进来。
徐邦道读书少,不懂许多道理,这道理他记了许多年,到最近才发现原来没人在乎这道理。
然后刘阿难出现在他面前,盯着他,目光如火炬,告诉他有人在乎,那个九五之尊,那个本可以高高在上享受一切的年轻天子在乎,他正抛下一切,狂奔而来。
徐邦道忽然咧开嘴笑了,他冲刘阿难一拱手道: 末将必不辱命
5
风吹到旅顺之前,先吹过了寿山跟鞍子岭,寒风呼啸,枝影乱摇。
山间密林里卧着两匹马,李世民正跟他这段时间选出来的亲兵张二牛躺在地上,满脸都写着生无可恋。
张二牛说: 陛下,这一趟您非得亲自跑吗,您不累吗?
李世民吹了吹掉到眼前的头发,瘫地上说: 能不累吗?半个月跑了上千里,好不容易到辽东还得避着日寇的搜索队,前几天能找到扎营的地方,都算是侥天之幸。
张二牛急道: 那陛下还亲自来探查地形?您千金之躯啊
李世民一摆手道: 国都要亡了,还谈什么千金之躯?老佛爷跟李中堂倒是千金之躯,但日寇就这么杀进来了,他俩千金之躯有用吗?都知道战争不是儿戏,可在他们眼中好像就是儿戏,拿着战事勾心斗角,令辽东局势糜烂至此……不对,岂止辽东局势,朕从京城走出来两天,就发现这江山到处都是问题。
张二牛眨眨眼,说原来陛下是发现了什么问题,
最新评论